腹瀉是如何産生的?臨床大夫又是如何給患者診斷定性開藥診治的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像醫生那般明确自己腹瀉的性質呢?不知道這些疑惑是否曾在你的腦海裡閃現,今天本着打破沙鍋問答底的原則,就讓我們來一探人體腹瀉的究竟。
腹瀉發生的機理腹瀉俗稱拉肚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一種臨床特征。雖然腹瀉是一種司空見慣症狀表現,但是它卻存在着多種不同的發生機理,總的來講腹瀉的發生離不開以下幾種原因:腸道分泌增加、吸收減少、腸道運動紊亂、及腸道滲出。不過各種腹瀉的産生可以是其中的一種原因,也可是多種原因結合産生的。
腸道是腹瀉發生的場所,人體由上到下我們的腸道主要由十二指腸、小腸(空腸、回腸)、結腸、盲腸所構成,而腹瀉發生的場所則主要集中于十二指腸、小腸處。
人體的腸腔内存在很多的褶皺,這些褶皺表面分布了大量的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的表面存在一種叫做微絨毛的結構。正是這些細胞的存在才維持了腸腔内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當這些上皮細胞結構受到微生物或者病原體攻擊破壞的時候,平衡就會被打破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便會産生。
小腸解剖
在醫生的眼中腹瀉一般分為分泌型腹瀉和侵襲性腹瀉兩種,醫生會根據不同的表現和機理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分泌型腹瀉:這種腹瀉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腸和小腸的空腸處,此處的上皮細胞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輪狀病毒、變形杆菌、霍亂等病原體的腸毒素敏感,細菌的繁殖會釋放出多種腸毒素,腸毒素的存在會激發上皮細胞表面的腺苷酸環化酶,這種酶會促進細胞的分泌,引發腸腔分泌大量的水和鈉離子。當腸道對這些水分的分泌達到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分就會以腹瀉的形式呈現。
分泌性腹瀉有一個特點就是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即使禁食後腹瀉的症狀也不會得到減輕,消化系統對食物的消化作用也不會産生影響。
但是侵襲性腹瀉則完全不同。類似侵襲性大腸杆菌、耶爾森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則會引發症狀更為嚴重的表現。這些細菌會借助本身帶有的鞭毛直接入侵腸道上皮細胞,在分泌各種腸毒素的同時分泌多種外毒素,直接導緻細胞的壞死、引發腸粘膜的部分或廣泛性壞死,侵犯腸道的肌肉層引發潰瘍和炎症的發生。
因此侵襲性的腹瀉通常會伴有大量水分的同時還會摻雜便血、粘液便以及不同程度的感染。例如在生肉、生乳食品中很容易受到大腸埃希菌的感染,人感染以後發病急促、腹部劇烈疼痛、水樣便、血性便同時伴有嚴重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嚴重者可引發死亡。
因此根據糞便便樣的形狀、是否帶血、粘液我們可以大緻的分辨出感染性腹瀉的類型,根據是否腹痛、發燒可以粗略的判定感染的程度。醫生在對我們進行診治的同時,我們自身也可以對疾病有一個粗略的把握。
那麼醫生接到腹瀉患者後又是如何治療患者的呢?無論是細菌性感染還是病毒性感染,腹瀉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臨床上很難具體的去區分到底是由于何種病原體引發。
因此接到腹瀉的患者以後,醫生并不會盲目地去治療患者。我們在院内常見的腹瀉多是由于病毒性或者細菌性感染引起,隻有弄清根本的病原以後醫生才可以對症治療,以防耽擱病情引發嚴重的機體損傷。
當然上文中僅僅提到了生活中常見的細菌性和病毒新感染引發的腹瀉,此類腹瀉類型多自限性,預後較好。但是對于兒童、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的患者常會因脫水嚴重而導緻的病死率較高。但是而在實際的臨床中腹瀉的種類會更加複雜往往還會摻雜着寄生蟲引發的感染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腫瘤性腹瀉引發的功能性腹瀉,這些腹瀉則需要更加的專業設備進行診斷定性。
針對感染性的腹瀉的防治因此面對常見的感染性腹瀉,醫生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到醫院感染科的同時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随意觸碰感染科的扶手、病房把手,出院後注意手衛生避免直接接觸口鼻将可能存在的病原體代入口中。
同時注意生熟分開,避免将生肉中的細菌混入食物引發類似沙門氏菌、耶爾森菌、大腸埃希菌的感染。
病毒性細菌性感染引發的腹瀉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十分必要。和患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群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由于多半病原體對消毒劑較為敏感,我們可以使用含500mg每升的氯的消毒劑加強患者生活區域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