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分鐘充分了解下詩聖杜甫的作品風格,衆所周知杜甫所作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為主,譬如《三吏三别》便是安史之亂過後民生疾苦的真實寫照。但是在最開始,杜甫其實和李白一樣崇尚山川秀色的浪漫主義,否則又怎會成為李白的忠實迷弟呢?
因此,關于杜甫作品風格的分析理應有始有終,而不是斷章取義,直接截取其後半生的苦難輝煌,雖然那是精華,但不是全部。杜甫是如何蛻變成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接下來将從3方面具體剖析其作品風格:(以自身讀過的杜詩為例)
1、從詩歌内容上看,杜甫35歲前遊曆壯麗河山所作的詩篇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中年以後的風格則更多反映民間疾苦、社會現實。杜甫出生在奉守儒學的傳統官僚家庭,家族世代以做官為職業,年少時的杜甫也渴望建功立業,從20歲開始離開家鄉,遍覽祖國壯麗山河,也曾寫下過不朽的詩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杜甫的雄心壯志同李白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如出一轍,當有資本遊山玩水時,杜甫的生活是快意的、浪漫的,訪友論詩,詩詞唱和,你來我往度過了十餘年的光陰。
直到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無情打碎了杜甫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幻想。 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當道,困守長安的杜甫因為報國無門,無以為生,開始過上忍饑挨餓的窮困日子,“朝扣富兒門,暮随肥馬塵”懷才不遇的痛哭比餓肚子更屈辱。
苦難的生活打磨出了全新的杜甫,他開始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詩歌中滿懷憂國憂民之心。從這時候開始,杜甫邁向了自己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在安史之亂最危險的時刻,杜甫雖身陷囹圄,作品依然積極向上,在表現憤懑的同時鼓舞人心士氣,代表作有:《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三吏”、“三别”,猶記得那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2、從創作風格上看,杜詩中選用的意象極其個性化,兼具多種風格并存,除了主流觀點認為的“沉郁頓挫”,亦有狂放不羁的豪氣。
“至于沉郁頓挫,随時敏捷,而揚雄、枚臯之徒,庶可跂及也。”
“沉郁頓挫”是對杜甫詩歌語言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中年以後的現實主義詩歌。讀杜甫的詩,很容易便能發現他字斟句酌,言辭精煉細膩又富有變化,從未有過華而不實的詞彙。
杜詩選擇的意象别出心裁,常用古塞、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等自然景觀以及老婦、老農等百姓個體來表達對統治者橫行霸道的批判、對獨自漂泊天涯的感傷、對社會動蕩的悲天憫人等等諸多沉重的情緒,值得反複深思。
此外,名篇《飲中八仙歌》言語幽默诙諧,格律輕快活潑,将唐代文人縱酒高歌、狂放不羁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緻,堪稱杜甫别開生面的特殊作品。
3、從作品感染力上看,杜詩中完美再現了杜甫對于政治的極端熱情,遭逢打擊堅韌不拔的個性以及樂觀積極的心态,鼓舞過許多人。還記得那首《登高》嗎?“萬裡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在秋風蕭瑟中油然而生的悲涼傷感之情仿佛浸透到骨子裡,杜甫内心湧動的抑郁不得志之苦,如火山爆發般宣洩而出,無窮無盡直觸人心。之所以會這樣痛苦,何嘗不是當初對于入仕為官抱着極大的熱情導緻的?
聽聞官軍收複河北失地的消息,杜甫的喜悅真情流露:“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無論生活多麼難過,杜甫都不曾意志消沉過。栖身于成都浣花溪的草堂中,失去朋友的接濟,面對上頓不接下頓的窘迫生活,杜甫依然樂觀面對:“……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的詩,總有一首能觸動你的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