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全面啟動。全國各地的民辦小學、民辦初中招生,都落實“公”“民”同招、電腦搖号入學政策。上海一家民辦學校在一篇招生推文中,勸家長“掂量”“想好之後”再報名,引發輿論關注。在一些輿論質疑推文充滿銅臭的同時,還有分析認為,少數民辦學校在執行“公”“民”同招、電腦搖号入學政策中的“出格”表現,暴露出極端功利的價值觀,有可能得來的是對民辦學校更嚴格的治理。
何為更嚴格的治理?在禁止民辦學校跨地區招生、實行與公辦學校同時招生、電腦搖号随機錄取後,更嚴格的治理措施,就是控制義務教育民辦教育的規模,甚至不舉辦民辦小學、初中,讓民辦退場。
在筆者看來,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規模确需要控制,地方政府應該履行教育職責,确保公辦教育資源的充分供給,避免公辦教育資源不足,民辦教育規模過大,導緻公辦、民辦失衡,當地學生不得不去民辦,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但是,不能因為民辦教育失去教育資源的“補充”功能,就不再舉辦民辦教育,對于整體教育發展來說,探索多元辦學的民辦教育不但可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也可促進公辦、民辦學校間的競争。
在未來,我國應該把義務教育民辦教育的規模控制在10%以内,并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納入财政撥款體系,所有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辦學不追求營利,而是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
近年來,我國社會的輿論場,存在取消民辦幼兒園、小學、初中的建議和呼聲。有不少網友提出,義務教育階段不應該有民辦學校,如果說以前發展民辦學校,是由于國家财力不夠,需要民辦教育補充教育資源,而現在随着财力增強,已經不需要民辦教育補充了。沒有民辦教育,全部是公辦小學、公辦初中,隻要地方政府堅持按均衡來配置教育資源,實行就近免試入學政策,擇校熱會很快得到治理,家庭的教育負擔會更輕。最近,山西省宣布全面停止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就得到不少網友點贊。有的網友覺得還不夠,希望把所有民辦都轉公辦。
是不是取消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就能提高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義務教育民辦教育規模大,問題不在于民辦學校,而在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以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義務教育資源的供給。因此,要控制義務教育民辦教育的規模,關鍵在于地方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民辦教育規模最大的是學前教育,達到49.1%,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普通小學占16.4%,民辦初中11.8%。之所以民辦學前教育規模大,是因為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不夠,如果不增加投入,卻讓民辦幼兒園退出,其結果必然是有部分孩子無園可上。這是十分簡單的道理。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體量總體而言并不大,似乎讓其退出會更容易,但如果全部取消民辦學校,除了考慮現有民辦學校辦學者的權益之外,地方政府能否解決民辦退出後的公辦教育資源保障,以及如何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多元教育需求,也是必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從發達國家發展義務教育的經驗看,将民辦教育(私立學校)控制在10%以内是合理的。發展民辦教育的目的,并非政府推卸教育職責,對于義務教育私立學校,通常有一樣的生均經費撥款,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是做到每個适齡受教育者獲得一樣的公共教育資源,不能因其上私立學校,就不能獲得國家的教育資源;二是豐富義務教育辦學模式,提高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
義務教育均衡,指的是各校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在均衡的基礎上,要辦出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必須讓每所學校辦出個性和特色,不能是“千校一面”。“千校一面”無法培養有個性、特長的學生,也難以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畢竟,每個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要讓義務教育學校辦出個性和特色,一方面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另一方面則需要有多元辦學模式,發展民辦教育就是探索多元辦學模式的選擇。
我國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已經明确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都屬于非營利性,對于非營利民辦學校,政府應該給予财政撥款、稅收減免、土地使用優惠等措施。這要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辦學者,必須轉變以前做“民辦生意”的思維,真正做“民辦教育”,不是通過“掐尖”招生,打造升學政績來“做大做強”,通過“做大做強”來賺錢,而是探索有特色的教育,以獲得社會認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