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8 11:34:11

9月,白露前夕,位于山東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黃河灘區的碧桂園智慧農場項目迎來首個收獲季節,農場負責人孫筱帶着草帽,站在2500畝玉米地旁,“今年5月,我們在這裡規劃了萬畝無人化農場,首批耕種面積達6800多畝。接下來一周内将完成收割,3600畝的水稻預計下月也能開始收獲。”孫筱喜出望外。

很難想象,這位85後土生土長的東營姑娘是這個農場的負責人,帶領4個人的團隊管理着萬畝農場。

清華博士與“現代農業”的親密接觸

2022年,東營姑娘孫筱,兜兜轉轉回到家鄉,在碧桂園七龍河農場從事現代農業工作。“我不是、我沒有、不是的”。對于在家鄉工作,這位清華學霸對空談情懷否認三連。“農場選址這個問題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别人都覺得是因為要回家所以才在東營找項目,但對我來說這個邏輯是反的。”孫筱糾正道。

作為我國農業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的鐵杆粉絲,孫筱從大學起就一直關注着我國農業發展。讀研時期的孫筱曾專門利用暑假去福建農村深入調研,一待便是一個月。“其實也不算是研究生的作業,隻是因為我一直很關注農業問題。”孫筱說,“溫教授的思想和研究,讓我充滿敬意。”

溫鐵軍教授在《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态轉型與農業可持續》中提出:中國的農業發展隻能走自己的路:“堅持生态文明,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受溫教授理論的影響,孫筱在接手農場項目之初,就梳理出了自己尋找農場土地的五大标準,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學霸屬性,專門寫了一套基于衛星數據的遙感找地程序。“我專門寫了一個找地程序,結合地形氣候,夜光遙感、與近紅外遙感來綜合尋找适合我們發展無人農場的土地——通過夜光遙感我們找到人口密度小的城市,近紅外不同波段探測地表葉綠素植被長勢,需要平原地形才适合大規模作業,氣候最好能一年兩季,同時要有水源不受用水指标限制,疊加以上5個因素在環渤海地帶去搜索。”孫筱道。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鹽堿地上新農民)1

孫筱博士為了找到合适的農場土地專門寫的遙感選址程序,紅色範圍為符合幾大條件土地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鎖定範圍,孫筱與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實地走訪考察環渤海的8萬畝土地,綜合土質、用水、規模前景、土地性質等指标,最後鎖定東營市七龍河村的這1萬畝農田。

“當我真的來東營做實際考察,同等條件土地在濰坊,夜光遙感發現人口密度是這的5倍,地租也比這裡貴1倍,反向驗證了我的程序是可行的,同時這裡邊上就是黃河,用水方便”看到優勢的同時,嚴謹如孫筱也十分清楚七龍河的劣勢——“這裡是鹽堿地。”

鹽堿地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當土地含鹽量超過6‰時,作物的出苗率将低于50%,而産量将減少90%。數據顯示,山東省現有鹽堿地889萬畝。其中,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現有鹽堿地面積341.8萬畝,占全省鹽堿地面積的38%,許多鹽堿地含鹽量超過30‰,高于重度鹽堿标準,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堿地之一。

“鹽堿地的産生是由于地下水,是海水浸漬導緻的,你改變不了。”誠如孫筱所言,他們面對鹽堿問題必須清晰且理智,“或許過個50年、100年黃河帶着河沙沖積把海岸線推出去能解決了鹽堿滲透,但最起碼不是現在,過去‘治地’的方式‘療效’有限,還是要從種業做文章”。

克服重重困難,鹽堿地上迎來收獲季

近年來,山東省鹽堿地農業發展成果豐碩,省黃三角農高區全力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彙聚56家高校院所、116支科研團隊、713名科研人員,國産耐鹽堿植物優良品種越來越多;東營在鹽堿地科技創新、種業創新以及産業發展上也取得不少突破性進展,中科院、中國農科院等11支育種團隊入駐東營開展育種試驗,示範推廣面積9.2萬畝,這也為孫筱解決碧桂園七龍河農場的鹽堿地問題提供了政策和技術幫助。孫筱一方面與當地農業局與農科所合作,在首期的6800多畝土地上種上了耐鹽堿品種的水稻和玉米。另一方面,與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團隊聯動,參與耐鹽堿大豆等作物的種業繁育。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鹽堿地上新農民)2

孫筱正在田間進行大豆種植實驗

除了鹽堿性的土壤,氣候幹旱、紅線蟲入侵等問題也接踵而來。孫筱和同事就一個個想辦法解決。古人雲,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孫筱負責的農場播種的時候趕上了極度的大旱,春季降雨量比往年減少60%。好在農場取水方便,東營團隊連續灌溉了數十日,土壤才有所松弛,幹旱問題得到緩解。

今年夏季,全國極端高溫天氣持續,紅線蟲的繁殖能力也随着高溫天氣而增強,導緻當地紅線蟲爆發,紅線蟲會從水稻蔸基部泥土鑽到水稻蘆頭部位,危害植株的蘆頭,造成分蘖株黃化而枯萎死亡,鑽到根系上,危害根系,導緻斷根,影響水稻根系功能,造成水稻生長不良,從而導緻水稻整體減産。“我們試了多種藥物,實驗了不同的泡種方式,多打了好幾遍藥才把紅線蟲控制住。”這次大旱,讓孫筱真正明白,農業靠天吃飯,人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經過前期的不懈努力,東營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農場近期也迎來第一批收成。據孫筱介紹:“最早種植的春玉米已經成熟了,等收割完以後還要種小麥,水稻成熟要等到十月份。從現在開始,基本上就是隔一段時間就會收成。”人與種子都要成長,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都是需要用心的呵護。孫筱感歎,夜晚靜下來的時候,時常會想象在這片土地未來碩果累累的豐收場面。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鹽堿地上新農民)3

七龍河農場鹽堿地上今年5月種下的春玉米,9月迎來了收獲

碧桂園新農人:他們是中國未來的新農民

作為碧桂園七龍河智慧農場負責人的清華博士孫筱,現在正帶領着農業科班出身的四位90後碩士——沈陽農業大學畢業、有着非常豐富的大田種植經驗的王有彬以及專攻土壤改良的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楊浩;加上今年新加入的“超級碧業生”:中國農業大學的趙燚和南京農業大學的史博,團隊5人每天日出而作,5點半左右起床,去地裡給外聘農戶布置工作、巡田、監測病蟲害作物生長情況,日曬雨淋。六月至七月是北方水稻的除草季。過了插秧的農忙時節,團隊每天的日程變得十分固定:督導雇工拔草、巡田、記錄田間生态。不論晴雨,小夥伴們總是在田裡晃悠,一條田埂一上午就要走上十幾遍。最近玉米收獲,團隊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鹽堿地上新農民)4

從左至右:楊浩、王有彬、史博

親手點燃第一把火吹響墾荒号角(鹽堿地上新農民)5

趙燚走在田間收獲玉米

或許,在很多年輕人眼裡,他們的生活單調得有些無聊。可他們卻滿足于這樣的生活,因為“這裡的天空很藍,雲朵很輕,晚霞很美,星星數不清。最重要的,還有幹淨的土地”。收工以後,他們幾人有時會泡在村委會旁邊的籃球場運動,這也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之一。“後來我們就不和孫博打了,精力太旺盛了,我們體力跟不上。”瘦瘦的王有彬“吐槽道”。但或者也正是這樣簡單的生活,讓他們更能心無旁骛的投身到農場的建設中去。“這裡沒有那麼多的喧嚣。夏天的晚上我們伴着蛙聲入睡,早晨聽着鳥叫起床,會讓你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寫字樓的工作我們也做過呀,也就那麼回事,對吧?”談及這裡的環境,孫筱博士顯得那麼快樂。團隊中酷愛創作的趙燚在農閑時有感而抒:

在七龍河,幾位碧桂園新農人看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的縮影——這裡幫工的農民平均年齡65歲,“中國這麼多人要吃飯,但會種地的人在慢慢老去,會種地未來會是非常稀缺的職業。”楊浩從地裡掰下一根金黃的玉米說:“我們就是中國未來的新農民,用科技的力量從鹽堿地裡搶糧食,2到3個人能種幾萬畝甚至十萬畝的地。”

在孫筱看來,新農人之所以“新”,是因為胸懷新的農業理念。一方面,他們期望萬物和諧共生,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來謀求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尊重農民,把“種地”看成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2018年,碧桂園宣布正式進軍農業,以科技賦能農業為企業使命,聚焦海内外規模種植、智能農機、種業等業務闆塊,緻力于成為國際領先的智慧農業運營商。2020年,碧桂園農業在黑龍江省建三江啟動智慧農場試驗示範項目。2021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向佛山市三水區授予“粵港澳大灣區現代都市農業綜合示範基地”牌匾。作為基地标杆項目的碧桂園萬畝智慧農業園占地面積約1萬畝。2022年上半年,碧桂園農業獲湖北潛江、山東東營項目,總面積超過萬畝,描繪出鄉村振興的新畫卷,随着碧桂園農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碧桂園新農人,也加入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建設中來。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碧桂園新農人們,把對農業事業的熱愛,寫在了壯闊的黃土大地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