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的的人格特點
“人格”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最初的意思是“繪圖”、“印記”。亞裡士多德曾用它來描述人的“性情”、“習慣”和“思想方式”等。後來,也被用來特指演員所戴的假面具。在現代漢語中,人格的涵義被演化為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因此,人格是個體在濡化與社會化及在周圍環境适應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特征的總稱。人格通常被理解為個體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的綜合表現,進一步則被認為是一系列的核心價值觀、連續而持久的自我與身心組成。個體人格是通過個體具備的一定的先天素質,同時受到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心理的、社會的影響,逐步形成的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和,通過個體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需要、動機,以及較為穩定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等。有人評價海明威說:“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強悍的第二自我之間的長時間的沖突,他的作品一再出現雅格布森所說的‘對稱’”。所謂“對稱”,無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說,海明威的作品體現出外弱而内強的特點。《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對人生真谛刻骨銘心的體驗,是他用痛苦、挫折、血淚換來的人生感受。海明威的小說題材大多取自于個人親身經曆,筆下的人物和他本人常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無論面對多麼嚴重的情況、多麼巨大的困難、多麼可怕的死神,從不失人的尊嚴,從不喪失勇氣和決心,與之奮鬥到底,具有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性格和鬥士般的精神,這就是海明威主人公所具有的“硬漢”性格,同時也是他本人性格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在聖地亞哥身上覆蓋了太多自己的影子,卻又讓自己的精神在聖地亞哥身上得以升華。這部作品體現了作者自身自信樂觀、執着剛強、堅忍不拔、溫柔體貼、凝練簡潔、滿懷希望的人格特點。小說一開始,主人公桑提亞哥便以悲劇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悲劇氛圍,使人感受了生存的沉重感,令讀者不由自主地産生同情、憐憫之心。“他一連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後來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惡戰,年老的桑提亞哥用自己超常的智慧、勇氣和毅力終于打敗了大馬林魚,然而,老人載着自己的勝利果實在返航途中卻不斷遭到鲨魚的襲擊和圍攻。最終的結局是:精疲力竭的老人拖着殘剩的大魚骨架返回家鄉的港岸。他戰勝了孤獨、饑渴、乏力、傷痛、寒冷、抽筋等艱難困苦,但他畢竟成不了凱旋的勇士,因為他的奮鬥等于零,他帶回的大馬林魚骨架不過是等着給潮水卷走的垃圾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鬥争結局顯示出“硬漢”的悲慘、蒼涼與無奈,令人感歎。表面看老人是失敗了,但老人的人格在這種悲壯中得以升華,象征着人類的這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老人用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勇敢頑強的決心完成了這場比賽,也完成了自身的塑造—————自信、樂觀、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英雄形象。一、自信樂觀查士德斐爾爵士有句名言:目标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又一“硬漢”形象。無論面對多麼嚴重的情況、多麼巨大的困難、多麼可怕的死神,他從不失人的尊嚴,從不喪失勇氣和決心,與之奮鬥到底,具有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性格和鬥士般的精神,這就是海明威主人公所具有的“硬漢”性格,同時也是他本人性格的真實寫照。小說寫出了他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倔強性格和樂觀開朗的精神。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态度,贊美了人類生命的偉力。
二、執着剛強、堅忍不拔果戈理說:在沒有開始履行自己的使命以前,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耐心,不要害怕險峻、漫長的幾乎沒有盡頭的階梯。厄運、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像大多數平庸的人那樣被吓倒,做勝利的英雄易,做失敗的英雄難。桑地亞哥之所以感人至深令人同情和崇敬,就在于作者展現了這位老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奮發向上,執着剛強,堅忍不拔,知難而進,敢于失敗的精神力量。老人與大馬林魚的搏鬥以及他與鲨魚群的較量,在這搏鬥和較量中,老人充分體現出了自己超凡的勇氣、意志和忍耐力。這就是西方文化中突出個人意識強調個人價值的具體表現。三、溫柔體貼。談及作品中的桑提亞哥,人們常常注重于性格上“硬”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在性格上所表露出來的溫柔體貼的另一面。處身于惡劣的自然環境,老人将無邊無垠的大海比作一個女人,美麗又可愛;當作一位母親,仁慈而體貼;他将自己的對手馬林魚稱做“兄弟”,甚至想親手喂喂它;老漁夫同情弱不禁風的小海燕,即使在海上緊張的搏鬥中,也要同歇腳于船艄的“小鳥朋友”友好交談。這種對弱者的同情、對對手的尊重與對兇惡的鲨魚的憎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處身于複雜的社會環境,面對連續八十四天出海捕魚一無所獲的背運,面對小男孩父母的蔑視,老人卻十分和善;即使拼死決鬥而掙得的一副魚骨架,也不忘了把魚頭送人釣魚用;作品中老人與小男孩馬諾林之間真摯友誼和交往,也正是體現老人純潔、善良、慈愛的人生情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