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這首迎接新年的即景詩作,描繪了民間過年習俗貼春聯的景象,隻是他寫的元日,是指初一,我們這兒是除夕這一天一大早就開始貼春聯。每家貼完春聯都放一串鞭炮。
我家貼對聯一直就是個很費時間體力的活兒。我家的門太多,我從來就沒有記住過每一年到底需要買多少副對聯?每年臘月裡,我都要抽時間算一下。今年算是買得少,十四副對聯,省略了一些門的。
記得有一年我買了三十多副對聯,隻要有門就貼。幾處院落,感覺除夕一整天都在帖對聯。買對聯的同時,也要買好“門神”,也是指辟邪的桃符,一般隻給居家的門買,前門、後門各一對。還有挂錢,也是隻買居家大門的,前門一個,後門一個。挂錢,我喜歡買五種顔色的那種,更為喜慶一些。
每一年都會多出幾副對聯來,因為我已經按數買好了對聯,或者銀行或者朋友或者什麼單位,總會回饋客戶,趁過年的時候送客戶一套春聯,大概内容包括:一副對聯,一對窗花,一對福字,一對吉祥生肖畫,今年比往年多了一對紅燈籠。恰好,除了對聯我都需要。
照例,年三十起床,他就開始催促我準備貼對聯的漿糊,别人家一瓶膠水解決的問題,我家要用一碗面粉來解決,這是傳統的做漿糊的方法。一碗面粉攪拌在一盆清水裡,放在文火上不停地攪拌,直至面汁變得黏稠就可以了。
總有趕早的人家,在我剛起床後,就已經有鞭炮聲響起,說明人家的對聯已經貼好了。緊接着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人心裡就更急了,無奈,我家的門多,貼對聯真是一項大工程,不像住高層樓房的城裡人,貼一副對聯,根本不費事兒。
一家三口,一個抺漿糊,一個搬凳子,還要分清上下聯,哪副對聯對應的是哪個門?還要把關,不要貼歪了。看着所有的門都被裝扮的紅彤彤的,挂錢兒随風浮動,五彩缤紛的,感覺真是喜悅。
辭舊迎新這個詞,在每年的除夕這一天被展現的最具有儀式感。午飯過後,小區裡基本都貼好了對聯,整個小區籠罩在一片紅色裡,春風雖還有一點寒意,但在陽光普照下,切實的感受到了一點春的暖意。
2、
很多年以前,我是買印刷體對聯,紙質很厚實,隻喜歡那種不太喧嘩的紅紙黑字的對聯,不喜歡那種花裡胡哨,金色字的對聯。但總覺得印刷體缺少了那麼點溫度和文化氣息。
本來我也是會寫毛筆字的,在我上中學那會兒,我家每年的對聯都是我提筆揮就的,買來紅紙,除夕那天我主要的任務就是裁紙、寫對聯、貼對聯。果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無知者無畏”
最初我甚至都不懂得上聯要貼面對門的右邊,還按上聯左、下聯右地貼上去。有文化的親戚過年串門會問一句:“這對聯是誰寫的?”我滿得意地答:“我寫的。”親戚也不說什麼,微微一笑,點頭說可以。
那時候不能領會出那微笑點頭的意思來,在我們村子能念到初中的女孩子也就兩三個,能寫毛筆字已經不錯了。現在想來真是羞死人了,就那塗鴉的字兒,也敢拿出來貼在大門上。如今能寫對聯的人都是文化人了,可以稱之謂書法家了,再不及那也是書法愛好者,是有一定的欣賞價值的,是藝術品了。
幸好,我家附近還有一家專門寫對聯賣的,毛筆字寫得也很好,寫對聯是綽綽有餘了,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給每個門都選出相應的對聯内容定制。
因為婆婆去世,我家兩年沒有貼對聯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是,家裡有老人離世,第一年貼白紙對聯,第二年貼黃紙對聯,這兩種顔色的對聯應該屬挽聯的範圍,以示對過世親人的緬懷。第三年才能貼紅紙對聯,現在很少看到過年貼白紙、黃紙對聯的人家了,大概為了省事兒吧。基本都是頭兩年不貼對聯。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年貼的對聯叫春聯,關于春聯、桃符流傳下來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但無論哪一個故事,都離不了納吉除邪,表達百姓對新一年的美好祈願。紅色本就是吉慶的色彩,是中國特有的代表吉祥的色彩,所以春聯皆為紅色。
因為傳統的節氣立春是在春節前後,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表示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因此,人們就用貼春聯的形式來表達對新春的美好祈願和渲染春節的喜慶氣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