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荷葉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荷花荷葉是夏天一道亮麗的風景。荷花儀态萬千,香氣誘人,清麗雅緻,深受人們喜愛。荷葉也很美,亭亭傘蓋覆水,随風翻卷綠波,給人視覺沖擊。
在古詩詞中,有許多贊美荷葉的佳作。
晉代詩人張華的《荷》詩,狀寫茂密繁葉:
荷生綠泉中,碧葉齊如規。
問風蕩流霧,珠水逐條垂。
荷生長在綠色泉水中,荷葉碧綠圓齊,狀如圓規所繪。随風搖擺,薄霧流動,露珠随着葉脈流動,滴到水中。詩人觀察細緻,描繪生動,表現了荷葉的形态美。
唐代詩人人郭震的《蓮花》一詩,生動地勾勒出荷花荷葉順乎自然、不假雕飾的風度:
臉膩香薰似有情,
世間何物比輕盈。
湘妃雨後來池看,
碧玉盤中弄水晶。
詩的前兩句寫荷花顔色豔麗,香氣襲人,似有情意,世上沒有什麼花木能比得上她的輕盈美麗。後兩句寫荷葉,形象優美。雨後荷葉上的水珠就像璧玉盤上的水晶一樣晶瑩剔透,連女神湘妃娥皇、女英也臨池欣賞。展現了荷葉的迷人風姿。
唐代詩人劉摯的《湖上口号》寫到:
綠荷深不見湖光,萬柄清風動晚涼。
莫恨細葩猶未爛,葉香原是勝花香。
茂密的荷葉遮住了湖面,萬柄荷葉在晚風中搖動,送來一陣陣清涼。不要為荷花開得不燦爛而遺憾, 荷葉的清香本來勝過荷花的花香。詩人認為荷葉的香味勝過荷花的香味,表達了對荷葉的極度喜愛之情。
唐代詩人李群玉的《蓮葉》也寫得很動人: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種,埋沒在春蒲。
詩人 贊美了蓮葉根美如玉、葉承露珠的美好形象。
唐代詩人李商隐的《贈荷花》,贊美荷葉荷花的相互交映:
世間花葉不相倫,
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
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
翠減紅衰愁殺人!
我國民間長期流傳着這樣的諺語:“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李商隐的這首七言古詩,形象地表現了和這諺語相似的可貴思想。
詩的前兩句寫花與葉的兩種不同的命運。總寫花的萬幸和葉的不幸,以它們的“不相倫”反映出荷花獨特品質的可貴:講到花和葉,人們一般總把它們分别看待,對花,欣賞不已、關懷備至,而對葉,則不屑一顧,于是,花入金盆,精心呵護,澆水浴日,不厭其繁,葉呢,則不聞不問,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塵埃。由此,再隆重推出荷葉荷花的情誼:碧綠的荷葉,由剛剛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紅的荷花,則由似箭的花苞漸漸地綻開、怒放,它們開合伸卷,出于自然,搖曳多姿,盡态極妍,葉映花紅,花襯葉綠,其景其境,美不勝收。詩人由衷地贊歎:“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他多麼希望,花紅葉翠,久盛不衰,直到翠減紅退,依然光彩照人。通過這樣的描繪,我們看到,荷真的不同一般花木,它們的花葉同榮同衰、堅貞不渝,于衆花中獨樹一幟,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風韻。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贊美高潔脫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這首詩,卻詠了荷葉“任天真”的品質,借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僞的美德。
宋代詩人歐陽修的《荷葉》,寫出了荷葉護花的深厚情意:
池面風來波潋潋,
波間露下葉田田。
誰于水面張青蓋,
罩卻紅妝唱采蓮。
風吹池面,波光潋滟,碧波中露出了圓圓的荷葉。詩人驚奇地發問:是誰在水面上張開綠色的傘蓋,為水中的荷花遮住驕陽?将荷葉護花、荷花貼水映日的動人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蘇幕遮》上片,寫雨後荷葉,生動傳神: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這首詞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被王國維譽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詩歌以雨後荷花為描繪對象,三言兩語,便使雨後荷塘的美景一一盡現。
上片寫醒後之所感、所聞、所見。“葉上初陽幹宿雨”三句是詞中的重點,是詞人來至戶外之所見。“初陽,接“晴”,“宿雨”承“溽暑”。荷葉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進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體化了。“宿雨”的被蒸發、被曬幹,不僅在點染“晴”字,同時還扣緊“溽暑”這一季節特點。這句很象特寫鏡頭,連荷葉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幹”掉的過程也都被攝進畫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圓”是“葉上”一句的擴大。詞人把鏡頭遠遠拉開、推高,然後居高臨下,俯視整個荷塘,終于攝下那鋪滿水面的圓圓荷葉。繼之,又把鏡頭拉下,轉移角度,進行水平攝影,鏡頭在水面上緩緩推進: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葉,仿佛由什麼人高高擎起,在晨風中搖曳生姿,在鏡頭面前紛紛後退。這三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運用不同的鏡頭攝下了荷花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贊美這幾句說:“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南宋詩人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用極富想象力的語言,令讀者在對鋪天蓋地的蓮葉和紅彤彤的荷花的憧憬中,領略到六月西湖獨特的風景: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别樣紅。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 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于先寫感受,再叙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确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