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與同事讨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同事說她家的孩子剛上小學,孩子對啥都不敢興趣,做事效率很低,不知道該怎麼辦。
由于孩子剛上小學,她為了不能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小孩報了各種興趣班,孩子每次要去興趣班的時候,總是哭着和她說:"媽媽,我對興趣班沒有興趣,我不想去上課。"同事一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氣就上來了,責罵小孩不懂事,爸爸媽媽每天辛苦賺錢上班,就是為了不能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你這是盲目報了太多興趣班,導緻孩子起了逆反心理。"
"如果不給孩子報興趣班,以後成為一個"無趣"的人,要怎麼辦?"
有時,不是報了很多興趣班,就代表是一個有趣的人,過多興趣班的積壓,造成了孩子心理壓力過重,興趣自然也就沒有了,慢慢地變成一個"無趣"的人。
以上這種情況,對于各位爸爸媽媽來說是很常見事情。有時,小孩對啥都提不起興趣,我們不能給孩子強加興趣,這樣隻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趣"。但是孩子成為一個"無趣"的人,會對他的學習、性格、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影響。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如果沒有興趣愛好,會把他自己變成一個無趣的人,其實把孩子變成無趣的人是父母,但也可以說是教育的缺失,我們接收的教育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要求我們好好學習,考取好的成績就好,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去做,往往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過重,這時父母又覺得孩子沒有興趣會變成一個無趣的人,便又報名過多的興趣給孩子,這時孩子的心理壓力更加重了,自然而然也就起了逆反心理,也變成一個"無趣"的人。
我們生活中有這種現象,比如孩子很喜歡圍棋,家長便給小孩報了興趣班,可是沒多久,就不學了。因為家長聽信了别人說孩子學圍棋沒有用,将來沒有前途,對學習也沒好處,又不能加分,也認為孩子學着沒有上進,于是便讓孩子不要學了,讓孩子改學有前途的奧數興趣班。
很多家長憑借自己的主觀認知來限制小孩的興趣愛好,告訴孩子哪些興趣是有前途哪些是沒有前途的。對于孩子而言,他們認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讓做,但卻要讓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面對父母教育方式的缺失,使孩子成為"無趣"的人。這4個方法幫助你把孩子從一個"無趣"的人變成"有趣"的人。
我們從小到大,大人總是教孩子和"有沒有前途"這個詞打交道,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性的把某一件事情劃分為"有前途"和"沒前途"。孩子玩沙子是沒前途的,上奧數班是有前途的。
記得朋友圈曾瘋傳過關于林志穎兒子Kimmy的故事,林志穎帶着兒子去參加國外的讀書活動,活動要求在兩周内,誰讀的書最多,就能得到一份大禮物。于是Kimmy放棄了所有的活動,就專注讀書,一周後,别的小朋友一本書都沒完成,而Kimmy讀了三本書。這時,工作人員帶來一份禮物,并要求Kimmy放棄這次比賽。林志穎很驚訝問:"為什麼讓我的孩子退出?"工作人員回答:"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隻想争第一,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
在生活中,功利主義好像占據我們的思想,不管孩子能不能獲得其中的樂趣,隻考慮做某件事情是不是有用、有沒有前途。
那麼面對這種愛,父母如何改善呢?
1、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
父母要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做改變,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對孩子的教育不可過于焦慮。讓孩子學習是為了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做一個有用的人,有用不是指多讀書的有用,而是要體會到書中教導的知識、道理來幫助自己如何做。父母過于功利的思想,孩子容易對這個世界感到無聊、對任何事情也就提不起興趣了。
2、讓孩子做"無用"的事,給他們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梁文道先生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換而言之,就是一些在父母看來無用的事情,實際也是在幫助孩子積累經驗,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爆發出來了。父母要明白有時候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給孩子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無趣的孩子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但不是自己強加給孩子的興趣,前提是要孩子自己喜歡,而不是父母想要孩子去做。
美國有個叫Flynn小男孩,自己太愛吃,又嫌媽媽做飯不好吃,于是10歲媽媽就送他上了兒童廚藝興趣班,讓他自己學習做飯。如今他16歲,成了美國最炙手可熱的大廚。
父母可以通過日常生活觀察孩子的興趣,有時孩子并不能意識到某件事情是自己的興趣愛好,隻是覺得自己想要去做某件事情,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三、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疑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無趣"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的生活被一個框架困住了,不允許他們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
比如當孩子對你提出"這個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天會下雨?"之類的問題,你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釋問題,而不是對孩子說:"說了你也不懂。","小孩子不要一直問為什麼。"這樣的話語很容易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對這個世界認知是有限的,缺乏對世界的想象力。
對于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為父母都應該認真去對待,并解釋給孩子聽。父母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可以敷衍對待,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不懂,并和孩子一起去探讨。父母不要用自己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對這個的好奇心,要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
有趣的父母,孩子長大以後自然而然也就有趣了,無趣的父母,孩子則會無趣。有些孩子喜歡角色扮演遊戲,很多父母都無法理解孩子,要求孩子不要扮來扮去,要以學習為主,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變得"無趣"。
有一次,兒子在家邊看機器人動畫邊玩玩具,做完飯後,我對孩子說:"呼叫小寶機器人,要吃飯了,快點把玩具歸位。",不一會兒,孩子就收拾好了,還模仿機器人說話方式對我說:"報告主人,小寶機器人已收拾完畢。"我一下子就樂了,沒想到這種做法這麼管用。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經常喜歡繃着臉,覺得配合孩子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而這往往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辦法。父母是孩子最首先的模仿對象,父母"有趣"了,孩子也就"有趣"了。
有一句話是"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也就是做人可以什麼都不懂,但你不能沒有趣。同樣,對于人際交往之間會更願意選擇和有趣的人一起,因為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可以從中收獲到快樂,而和無趣的人交往,會感到沉悶,對于性格外向的人就是一種折磨。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