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譜與尋根》有感
田雲鳳
《家譜與尋根》一書就擺在面前,直到現在我都難以相信,這本關于家譜的文史書出自一位85後的青年作家。現在的年輕作家不都在寫網絡小說嗎?不都在寫“霸道總裁窮家女” “穿越時空來愛你”題材的肥皂小說嗎?NO!眼前這本書告訴我:有這樣一位年輕人,在記錄和保存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默默努力貢獻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陝西的著名青年作家、《家譜與尋根》一書的作者柳育龍先生。
作為在西方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女性,我崇尚個性自由,注重個人思想的表達,不喜歡個人以融入集體存在的形式存在(集體生活經常使我産生自我湮滅感),家庭聚會總是令我倍感拘束。但于内心深處,我又對我的家族集體充滿了好奇:我的家族從哪裡來?我的祖先在曆朝曆代又經過了怎樣的起伏飄零?
不得不承認中國幾千年的家族文化,帶給每個家族乃至每個小家影響之深。著書中以柳姓為例,對此展開了非常詳實的論述。大量的文史資料,以地方柳氏為範例的家訓,一展柳氏家族自古以來的名流風範、嚴謹家風。書香世家,柳氏自是當之無愧。
回首再看我的家族。起源于戰國時的田姓,田氏代齊的曆史不值得驕傲,無可厚飾,略過不提。近代家族的事迹我知之甚少。我所知曉,即自我輩上數,未出五服的家族成員。如今很多人已然遠離故土,但逢年團聚,親人的言行舉止無不秉承溫良謙讓的家風,行為處事在外人的談論中總是得出過于溫和不争的結論。是什麼樣的家族經曆造就了這樣的家族性格,我不得解。但我認為,總歸離不開幾百年的血脈傳承,家風使然吧。現在網絡微博裡大興“原生家庭”的說法,那麼往源頭看去,組成原生家庭的成員,不正來自于一個個零散的家族。每個人的言行也都傳遞出每個家族的家風。如此,帶有各自家族性格的男女婚戀結合,形成了我們所謂的原生家庭。這樣看來,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個個散在的家族經曆所塑造的家族性格的影響。因此了解家族史,修繕家譜記錄史實,不僅是為姓氏溯源,和表達對祖先的尊重和紀念的方式;可以為科學家研究遺傳基因等課題提供幫助,成為福澤後代的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認識自我的途徑和方法。
《家譜與尋根》一書,以柳姓為例展開說明,詳述了舊家譜内容、現代家譜内容及現代家譜編撰流程等。為柳姓史料做了系統詳實的彙總,為全國其他姓氏的尋根及家譜編撰提供了系統可靠的方法,備述了中國十大尋根基地的史實,并附有祖宗稱謂、親族稱謂等家譜愛好者所需的資料補充。比之隻是記錄世代宗親姓名,承嗣關系的家譜,本書為其提供了清晰完備的尋根修譜方法,具有非常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書下篇第八編《回不去的故鄉-故土情結》收錄的文章裡,著者真摯的文字令我深切感受到其對于方言文化流失的憂慮,對于文史寫作的鐘情,以及對村志不被重視的隐憂。著者對于傳統文化流失的扼腕歎息,對于家鄉故土的熱愛使我倍受感動。當然,柳育龍先生著述之精細,更是大大出乎我意料。本書附文獻之多,參考書目更可謂卷帙浩繁,令我驚歎不已。自費到各地考察、拜訪古稀老人、梳理真僞不辨的家譜資料、查詢各方史書、對比考究各種史料的真實性等等,如此種種已是繁複浩大的工程,還要面對來自鄉親們的不理解,籌資出版的碰壁。完成這樣一部書之困難重重,實非我等可以想象。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柳育龍先生堅持在工作之餘完成了這樣一部巨作,實在難能可貴。現在靜心做這方面研究的人不多,更何況在這樣的年紀這樣的境遇。筆者在此深表敬意。
另外此書也引發了我對于保留傳統文化的思考。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并不是要恢複封建家族制,不是恢複君臣式的父子關系,不是恢複對于女子三從四德的道德要求标準。傳承中華文化,是要留住傳統文化之精華,留住溫良恭謙、慎言笃行,留住美德。對自己的民族曆史有足夠的認識,未來才可能不犯同樣的錯誤。解讀曆史文化,同時也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能力所限,讀完此書尚需時日。粗略翻閱,《家譜與尋根》帶給我最多的,或許是震撼和思考。一本好書不應隻是作為知識的來源,思想認識的傳遞中介存在;或者作為取悅讀者,引發情感共鳴的精神慰藉而存在;它應該是可以承擔引發讀者不斷思考,驅使讀者為有意義的事情付諸行動的功能的強大力量。在我看來,《家譜與尋根》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著作。
後記:今年開春,老家也已開始拆遷,鄉親們盼了多年的樓房夢終于就要實現。新的社區即将取代原來的村莊。如果沒有柳育龍先生這樣的人為這個村莊留下些什麼,未來漂泊在外的遊子将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田雲鳳,女,1987年生,山東濰坊人,現居山東淄博,就職于醫藥企業。有多行業從業經曆,願意體驗不一樣的職業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