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7
編輯 | 嘈坊
“你行嗎?”
“你有那條件嗎?”
近期,張雪峰直擊靈魂的兩連問,在網絡引起了廣泛熱議。
他說,明星帶娃綜藝不應該被宣揚,因為“老百姓的家庭,真的不是這樣的”。
他說,明星的娃不管怎麼養,放任自由,肆意成長,他将來還能過着高級生活。
有人覺得,張雪峰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明星帶娃的方式,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一年大幾十萬的學費;假期還要周遊世界,開闊視野;對什麼感興趣,就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了解和學習,哪怕是三分鐘熱度。
也有人覺得,隻是綜藝節目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況且明星父母所展現的育兒觀,也是值得學習的。
那麼真人綜藝秀,到底會不會真正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為什麼真人綜藝秀,總是充滿争議?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01 親子節目的發展和崛起故事要從19年前開始講起。
不少人認為,我國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是在2013年才正式興起的。
事實上,早在2003年,深圳衛視就推出了《飯沒了秀》。
這檔節目的孩子都來自普通家庭,通過節目主持人和孩子的對話,來展現孩子的“童言無忌”和“天馬行空”的想法,以及“不太熟練”的才藝展示。
節目亦莊亦諧,輕松、有趣。
後來,《飯沒了秀》推陳出新,又給孩子們設置“尋找媽媽”的任務。節目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記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大大小小的意外。
因為孩子的每次旅途都是笑料百出,所以《飯沒了秀》在珠三角地區,廣受歡迎,在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穩居收視冠軍的寶座。
可惜的是,《飯沒了秀》始終沒能闖出珠三角地區,走向全國。
2006年,“角色互換”的《變形計》,一經播出,就成為當年熱門的親子教育類節目,并奪得這一年的創意電視大獎。
次年,又拿下了年度公益節目,以及最佳真實電視節目獎。
這檔節目主要是将城市和鄉村的主人公,進行為期7天的身份互換,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境況。
節目希望在關注青少年成長中的種種問題的同時,也揭露了家庭教育上的問題,以此達到教育孩子、改善親子關系的目的。
節目播出後,農村孩子的身世、遭遇,城市孩子的轉變和父母的團聚,“合家歡”式的結尾,不僅賺足了觀衆的眼淚和好評,還引起了社會對于家庭教育和叛逆期的熱議。
隻是後來,這檔備受好評的節目,走向卻逐漸偏離了定位。
為了制造沖突和矛盾,不惜犧牲節目的口碑,開始出具劇本,表演“真人秀”。
為了挽回口碑,2013年8月,芒果台引進韓國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推出了親子戶外節目《爸爸去哪兒》。
一夜之間,親子類節目火遍全國。
真人綜藝裡,明星帶娃的模式更成為“領頭羊”。十二期節目,期期都是收視冠軍。
而爆紅的原因,除了5隊明星父子的诙諧互動,便是這檔節目,恰好戳到了當下家庭教育的重點——父親角色的缺失。
節目也稱,引進這檔節目,目的并不為了表現星爸和星二代的生活和八卦,而是要展示一部生活的教育百科全書。
隻可惜,這檔節目也沒能避免《變形計》的問題。
02 親子節目被叫停《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後,親子類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爸爸回來了》,《放開我北鼻》,《媽媽是超人》等節目,陸續搬上了熒屏。
可惜的是,除了《爸爸回來了》,甜馨憑借逗趣的表現,收割了一波熱度之外,其他的節目并沒有給觀衆留下太深刻的影響,也未能複刻《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收視奇迹。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任務設置的不恰當,以及過度娛樂化。
事實上,早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就出現了争議較大的小測試——“護蛋任務”。
爸爸們事先交待,讓孩子們好好保護雞蛋,不能讓任何人觸碰,但爸爸一離開,其他爸爸就立馬出現,想盡一切辦法打碎孩子雞蛋,美名其曰是考察孩子們的責任心。
沒能完成任務,孩子們傷心得嚎啕大哭。
不少觀衆發出疑問:這難道不就是大人騙小孩兒玩嗎?
除了時常被利用的“善意的謊言”,互換爸爸的環節,也同樣惹來了争議。
不少網友和專家吐槽,這個環節容易造成不良的示範,讓小朋友放松對陌生人,乃至是熟人的警惕。
後來,争議的環節有所改進,可節目的重心,卻逐漸轉移到了任務上面。
這也是同類節目的問題之一。
爸爸們忙着完成任務,孩子們也要忙着完成任務,父子的互動是少之又少。連互動都不多,更遑論對教育的思考,對教育方法的改進。
本來定位的偏移,輸出不科學不健康的育兒方式,以及讓寓教于樂的綜藝過度娛樂化。
已經給《爸爸去哪兒》的口碑,造成了嚴重影響。
而之後欄目組的這一舉動,更是精準踩在了大衆的雷點上。
欄目組會将孩子之間的沖突會被刻意放大,制造成節目的“爆點”,比如多多和貝兒,Kimi和王詩齡之間,發生的小摩擦。
小摩擦被放大,就變成了觀衆眼中的成人式“互撕”,還給其中的孩子冠上“心機重”、“公主病”等負面評價。
更過分的是,孩子們純真的友情,被當做是成人式的戀愛來看待,營造成“青梅竹馬CP”。
甚至,《爸爸去哪兒4》的董力和阿拉蕾,還成為了“父女CP”。
簡直毫無下限。
明明應該展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孩子卻成為了成人制造娛樂的工具。
教育為主的親子節目,也徹底變成了“愚樂”節目。
也因為過度娛樂化,廣電數次出台政策,叫停親子類節目。
2019年,短短5年的時間,異軍突起的親子類綜藝,便偃旗息鼓了。
03 有人走到羅馬,有人生在羅馬親子類節目被叫停,隻是因為節目逐漸偏離定位嗎?
自然不是,還有其他衍生出來的問題。
2022年9月20日,張雪峰在采訪中,談及明星帶娃綜藝時,直言不諱地說,這種節目本身就不應該存在,明星家庭和老百姓的家庭相差太遠。
明星父母能夠放任孩子自由地成長,那是因為人家有足夠的資本,即便往後不學無術,人家照樣可以過高級的生活。
可普通人,可以嗎?
張雪峰的這一番話,獲得了不少網友的認同:有的人奮鬥一生,才有可能到羅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這樣的差距,最明顯的表現,就在于試錯的資本。
沒有足夠的試錯資本,普通人選擇未來的道路,更多是考慮前景,和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其次才考慮興趣和愛好。
但明星家庭秉持着“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尊重孩子的選擇,然後往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砸錢。
考慮到女兒多多喜歡鋼琴和小提琴,黃磊效仿了“孟母三遷”,買下千萬豪宅,選擇了和著名的小提琴家呂思清成為鄰居。
這樣一來,多多便時常能和呂思清的兒子,一起練習鋼琴、小提琴,一起參加比賽。兩人曾一連拿下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四手連彈等五個一等獎。
如果說,黃磊培養女兒的方式,是找人脈、找資源,那麼李湘培養女兒,便是“豪擲千金”。
李湘曾在節目上透露,一家人每月的開支高達65萬。衣食住行,均要最好的。王詩齡從小到大的衣服,包包,首飾,也都是各大名牌的。
2022年9月6日,李湘分享了王詩齡的近況。
王詩齡即将開啟在英國的留學生活,曾經的小胖妞,如今瘦了不少,出落得亭亭玉立,但依然是通身的名牌和奢侈品。
不過,最引人注意的,還是她在學校的宿舍,是當年安妮公主住過的房間。
如此待遇,引來了不少網友的羨慕:可真會投胎。
小的時候,這些明星子女在綜藝中,表現得知識淵博,多才多藝,說着一口流利的外語,就足夠讓人驚歎;如今,他們的成長速度,可能是拍馬也趕不上的了。
黃多多精通繪畫手工,配音表演,還彈得一首好鋼琴;王詩齡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畫作還曾在盧浮宮參展。
這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如何能不焦慮?
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可不能被越甩越遠,那就隻能讓孩子“卷”起來。
成人世界“卷”,孩子的世界開始“卷”,關于教育的焦慮,自然也開始加劇。
但有人又會說:娛樂而已,當真你就太傻了。
04 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有人同意張雪峰的說法,自然就有人不認同。
不少網友表示,娛樂節目而已,自己隻想看看明星,看看萌娃,并不是為了學習養育孩子的方式。
觀看節目的觀衆大都是成人,已經能夠判斷明星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和合适,不可能會傻到完全照搬。
明星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差距過大,難道就代表他們的教育方式,一定無法借鑒嗎?
有人則認為,親子節目被叫停,已經過去3年了,如今張雪峰才發言批這類節目,純屬“馬後炮”。況且,大家隻是尋個樂子,沒有必要上綱上線,指手畫腳的。
也有人認為,雖然帶娃綜藝确實被當做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可也應該被禁止。
禁止的原因,不是張雪峰所說的誤導老百姓,而是未成年過早地接觸名利場,不利于身心的健康。
孩子可能不理解什麼是生活差異過大,他們隻知道,自己看到的是星二代的優越生活,住在大别墅裡,有着各種各樣的玩具,也有着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
心理上不自覺的對比,也許會讓他們因為物質上的匮乏,而導緻精神上的自卑,也許會讓他們對明星這一職業更加向往。
二十年前,老師們問孩子以後想做什麼。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宇航員、科學家。
可現在呢?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夢想是成為明星、網紅。
這足以說明,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尤其是身心尚在發育,三觀還未确定的孩子,所受的影響更是快速且“深遠”。
《變形計》中的農村主人公王紅林,就是一個典型的列子。
開啟14天的城市體驗生活之前,她是一個懂事、勤勞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裡洗衣、做飯、喂豬、喂雞等重任。
當她放下這些,走進城市,就像灰姑娘獲得了水晶鞋,從此擁有無比夢幻的生活,漂亮的公主房,炫目的主題公園,令人垂涎的美味珍馐......
可“水晶鞋”是有時間限制的,14天的期限一到,她必須回到了農村,從夢境醒來。
體驗過公主般的生活,王紅林又怎能醒來呢?
她開始厭惡曾經熟悉的一切,久久不願從這場遊戲中抽身。
雖然不是所有農村主人公,都是王紅林,
但他們也不會是高占喜,理智到不受影響,迅速抽身,讓這場“城市遊戲”成為自己上進的動力。
結語:
明星帶娃綜藝被叫停後,又出現素人帶娃觀察類節目。
明星坐在演播廳裡,觀察着素人家庭的生活,并對此發表看法。
事實上,這兩檔節目并沒有什麼不同,依舊把節目的看點,放在做任務的環節;笑料也依舊是,帶娃“菜鳥”的手忙腳亂,或者是熟手和生手之間的對比。
也許正和其他網友所說,企圖從這些綜藝節目,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想法太過天真了。
但能夠參與節目錄制的家庭,又豈會是普通家庭?
也許沒有明星家庭那般富裕,但他們依舊有足夠的試錯資本。
他們也能讓不少家長,萌生這樣的想法:明星家庭的教育拼不過,現在也要落在素人家庭的後面嗎?
不行,繼續讓孩子“卷”起來!
隻是,教育不應該是簡單地,學習技能和才藝,更應該注重品德上的培養。
或許基于家庭情況,無法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全方面的培養,但引導他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卻是每個父母都可以,也都應該做到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獨特的個性,教育也應該根據他們的個性、年齡等各方面因素,選擇合适的方法,選擇适合他們發展的方向。
而這也是當代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德育為先。
所以真人秀綜藝的存在,到底合不合理?
答案是肯定的。
真人秀綜藝存在,确實有一定的合理性。
就像有些網友表示,我平時工作很累,我就想看個綜藝放松放松。
但也正如張雪峰老師所說:有些東西,我們很難輕易去判斷對錯,對于一部分人來講,是對的,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是錯的。
所以如何堅守底線、把握尺度、專注節目品質,而不是把心思全放在博眼球、炒熱搜、制作話題上。
是時下所有綜藝,都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