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 王雙福
王雙福生于1945年,今年76歲,雖然名氣算不上人盡皆知,但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曲藝界的一個傳奇。他的父親是王本林,師父是連笑昆,師爺是馬三立。馬敬伯、朱相臣、馮立樟等相聲名家,李潤傑、高元均兩位快闆書大師,都曾手把手地指點過王雙福。
王雙福出生在河南開封,自幼随父親學藝,輾轉到西安,四歲半時在父親成立的紅星相聲社練功、演出,是地地道道的“娃娃腿兒”。他打小就拜了連笑昆為師,1952年,快闆書大師李潤傑到西安,特别喜歡王雙福,主動教他快闆,一闆一眼,一字一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地教,是一口一口地喂,把他當時最火、最拿手的《武松打虎》“過”給了王雙福。
打那時起,王雙福就跟着父親山南海北地到處“走穴”,雖然年齡小,也稱得上是“長腿兒”(走的地方多)。1955年,天津聲遠茶社掌櫃的、相聲演員楊紹奎給王本林寫信,上面寫着八個字:“漂泊半生,當歸桑梓。”王本林拉家帶口來到天津安頓下來。王雙福和父親加盟聲遠茶社,張寶茹、劉奎珍、楊紹奎、武魁海、劉品臣等老藝術家也都在這演出。
年輕時的王雙福
有一次王雙福表演《武松打虎》,有動作、有表情,馬敬伯先生看了,對王本林說:“不錯,四哥,他是誰的徒弟?”王本林說:“是笑昆的徒弟。”馬敬伯說:“完了,咱爺兒倆沒緣。不過你願意做我的幹兒子嗎?”就這樣,王雙福拜馬敬伯為義父。他還有兩位義父,朱相臣和馮立樟,也都是因為沒法兒收他為徒,改收他為義子。
後來以聲遠茶社為班底,組建了紅橋區曲藝團,王雙福雖小,卻成了專業演員,有單位有工資,不用再按份兒“掰把”(分錢)。
王雙福
1957年6月,天津市文化局在紅旗劇場舉辦第一屆曲藝雜技彙演,駱玉笙、林紅玉、馬三立、郭榮啟、常寶霆、白全福、朱相臣、蘇文茂等都登台演出。十二歲的王雙福也參加了演出,是演員中年齡最小的。他和王本林演了一個《十八愁繞口令》,這個段子是馬三立大師整理的。老師們看他一個小孩兒能使大人一樣的大段,給他評了個特等獎。一位領導接見獲獎演員,拍着他的頭說:“這個小朋友好啊!以後我們各個文藝團體都要有這樣的小朋友。”果然,天津各文藝團體都組建了青年隊。
王雙福自幼從藝,沒怎麼上過學。1958年,在天津多倫道有個一百天掃盲班,他在那學會了查字典,讀書看報,學着搞創作。團長跟他說:“你明天上午到天津市曲藝團去一下,李潤傑大師找你。”轉天他去了市曲藝團排練廳,不僅李潤傑大師在,王鳳山大師也在。原來天津市曲藝團成立學員班,請王雙福示範一段。他心想,唱什麼呢?唱李派,怕王鳳山大師不高興;唱王派,怕李潤傑大師不滿意。靈機一動,唱了一段自己寫的快闆《保衛祖國海岸線》,兩位大師都很高興。
王雙福
1974年,王雙福參軍,成為總後文工團的曲藝演員,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部隊的最基層,演出足迹遍布祖國各地。彈指一揮間,他今年已經76歲了,可是的心态、精神氣,身體都不錯,還願意為曲藝多少做點兒事。
王雙福還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太平歌詞的傳承人。太平歌詞有近兩百年的曆史,過去老先生們基本上都會唱幾句,“畫鍋撂地”的時候唱一段,能吸引觀衆。有人不了解太平歌詞,以為一個上句、一個下句就完了,其實這裡邊有很多技巧,陳韻、躲得句、樓上樓、接龍、連環句,都是太平歌詞裡的講究,需要師父的傳授。作為“非遺”傳承人,好多學生找他來學,全國各地的都有,教的時候他特别細心,也不怕麻煩。他寫了個順口溜,來形容他這一輩子:“以前再好已過去,偶爾回憶當樂趣。新的征程已開啟,昂然前行再努力。”
王雙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