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早歲孤貧。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不成,以後曾奔走京洛,漫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年,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天寶十年回長安。天寶十三年,岑參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年才回朝。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阙,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立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争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行川》《輪台歌》等。
寫作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
佳句解讀
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品析】 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和想象完成了這兩句詩歌,寫雪後的塞外美景,以春花比喻冬雪,比喻新穎,貼切動人。雪後明麗可愛的雪景讓人想起春天千樹萬樹的梨花,作者以神來之筆描寫出了變幻的美景。岑參的邊塞詩色彩絢麗、想象豐富,這一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品析】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迹。依依不舍,終歸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難禁。雪滿天山路,離情亦滿天山路。這兩句,惜别之情深摯動人,且寓情于景,将離愁别緒含蓄于叙事寫景之中,委婉傳達,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
精講詩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鑒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著名詩人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
唐代天寶年間,西北、西南、東北一帶邊疆,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斷發生戰争。邊塞戰争是唐代現實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許多詩人在自己的創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觸到這方面題材。他們描寫了邊塞奇異雄偉的風光,反映邊塞将士艱苦的生活,抒發征人思婦的離愁别恨之情。這些大量湧現出來的以邊塞戰争為題材的詩歌,形成了盛唐時期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即邊塞詩派。岑參是邊塞詩派的重要詩人。天寶十三年(753),岑參任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輪台幕府中送友人歸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詩。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後半部分寫送别,同時在送别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雪”是詩人抒情寫景的出發點。
這首詩起句就氣勢不凡,把塞外風雪的赫赫聲威表現出來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形容北風的猛烈、強勁,連頑強的白草都吹折了。這兩句詩突出了西北邊疆環境氣候的特點:風雪來得早,來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轉折來得突兀,來得意外。本來一夜大風雪造出來的是個冰雪世界,但詩人卻說這不是北風而好像是春風吹了一夜,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詩人筆下呈現出來的這個春意盎然的梨花滿樹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觀感受,可是卻把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揭示出來了,也為這個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然後,詩人把筆觸轉向了軍營内:“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這幾句詩是實寫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氣候的酷冷。大風雪飛進了珠簾裡,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禦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将軍的角弓被凍得失去了控制,都護的鐵衣冰涼得難以着身。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将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這就把冷的程度表現得十分逼真,同時也寫出了邊塞将士生活的艱苦。以上八句,描寫塞外強勁的風雪和由此造成的嚴寒氣候。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别。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後一句寫慘淡的愁雲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愁雲”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這裡,把邊塞将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以下八句,就寫送别了。詩人在中軍營裡擺下了餞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而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了,在餞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的樂器,一股思鄉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着也不飄動的情狀。最後四句詩寫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前兩句詩寫送友人去時的情景:從輪台東門送友人,天山一帶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後兩句詩是寫友人離去以後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伫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隻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餘,使人産生無窮的遐想。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這首詩表現的情調是豪放的。詩人描繪了邊塞的大風雪和氣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筆下着重表現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艱苦,而是西北邊塞奇異雄偉的雪景;詩中雖然寫了惜别之情和思鄉之情,卻絲毫沒有傷感的情緒。在西北大風雪背景下,送别的場面帶有雄渾悲壯的色彩。
在藝術結構上,全詩開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寫風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詩描寫軍營中内景,進而又由内到外,用兩句詩寫軍營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詩重點在詠雪。然後,又由外景轉向内景,寫餞别筵席,再由内轉向外,寫送别時的情景,畫面一個接一個推出,如此大開大阖,奔騰跳躍,形成了詩的意境的波瀾起伏。據《唐詩三百首評析》中解釋這首詩說:“全詩關鍵在四個‘雪’字,第一個雪字是寫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個雪字是寫餞别時候的雪景,第三個雪字是寫臨别時候的雪景,第四個雪字是寫送别之後的雪景。”所以,雖然全詩轉折突兀,結構錯綜變化,但以雪為中心線索抒情寫景,顯得不枝不蔓,章法嚴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