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劇照
文 | -17
編輯 | 嘈坊
2004年,趙本山在《魯豫有約》節目中,首次開口談及他和前妻葛淑珍的往事。對很多觀衆而言,這毫無疑問是他們最關心的話題。
離婚的念頭在趙本山心裡盤旋已久,話到了嘴邊卻仿佛有千斤重,面對勤勞樸實的妻子他遲遲開不出口。
“下這決心不容易,因為怕别人在背後說您呀。”魯豫的話既像是體諒他,也像是一種含沙射影的變相嘲諷。
一個貧苦出身的窮小子,剛飛上枝頭就要抛棄糟糠之妻,勾勒出了一個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形象,受人非議是不可避免的事。
但是趙本山否認了她的猜測,他說:“那我倒不怕,我怕的是她多想。”
在趙本山眼裡,妻子葛淑珍是一個傳統的農村婦女,沒讀過多少書,隻知道一門心思地照顧家庭,把丈夫視為自己的整個天地。
他擔心“離婚”兩字說出口,葛淑珍會崩潰失控,會抓住衣袖不肯放他離去,甚至已經做好對方“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心理準備。
可事實出乎他的意料,妻子的反應異常平靜,聽完他的話默默點頭答應,好像早已預料到這個結果。趙本山這才意識到,其實他并不真正了解葛淑珍。
這個陪伴了他十二年的女人,遠比他想象的堅強獨立得多。
01.兩個無父無母的年輕人1979年,在遼甯省鐵嶺市蓮花村,兩個孤苦伶仃的年輕人,在村裡熟人的牽線下結為夫妻。當時趙本山22歲,葛淑珍19歲。
在70年代的農村,男孩子22歲才成家已經算晚婚,而趙本山晚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窮。
六歲時母親去世,緊接着父親也抛下兒子遠走他鄉,年僅六歲的趙本山失去了父母的庇護,隻能跟着二叔一起學藝。
二叔是一位靠賣藝維生的盲人,趙本山從小跟着他學習吹拉彈唱,稍大一點開始表演二人轉,為他今後的表演之路打下深厚的基礎。
1974年,趙本山加入公社宣傳隊,經常随宣傳隊一起走街串巷巡演,當時家家戶戶手裡都沒有閑錢,宣傳隊表演的報酬,往往就是換取一些雞蛋和糧食。
然而沒過兩年宣傳隊就解散了,趙本山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無可奈何之下回鄉種田。習慣了曲藝表演,做起農活來總是笨手笨腳,周圍的鄉親們總笑他是“懶漢、二流子”。
趙本山在村裡沒有房子,宣傳隊解散後,他隻能寄宿在熟人老金家裡。可一個20多歲的成年男人,一直寄人籬下終不是長久之計,親戚好友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給他說個媒。
從二嬸的嘴裡,趙本山第一次聽到葛淑珍的名字,得知對方的身世和他同病相憐,也是從小就父母雙亡。
盡管同樣是無父無母,葛淑珍的條件相比之下還略好一些,她嫁給趙本山其實算是“屈就”。一方面,在農村女孩嫁人總比男孩娶妻容易得多,而且葛淑珍勤勞利索能持家,這在當時是最能為人稱贊的優點。
另一方面,葛淑珍從小被哥哥姐姐帶大,家裡起碼鍋碗瓢盆樣樣齊全,而趙本山是真正的一窮二白,連一張被褥都拿不出手。
鄉親們很快安排兩人見一面,看到黑瘦如柴沉默寡言的葛淑珍,趙本山的心裡不禁冒出一個疑問:難道我就要跟這個女人共度餘生?
兩人見面簡單聊了兩句,并沒有多少共同語言,趙本山當下便想拒絕。可親戚朋友卻在他耳邊反複勸說,以他的條件實在是說媒不易,難得别人能看中他,過了這村恐怕就再沒這店。
況且,兩個人互相依靠、彼此扶持,生活中好歹有個照應,總比一個人無依無靠的好吧?
親戚熟人的話終于說動了趙本山。他努力說服自己:沒有感情又如何?自古以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老鄉親們都是如此,我又何必這麼矯情。
沒錢買新房辦酒席,兩人在村裡租了一個北炕,挂上一塊别人用舊的幔帳,就算是他們的新房。
沒有父母朋友的熱鬧慶祝,沒有喜酒宴席,沒有特地翻黃曆選良辰吉日,兩人孑然一身的年輕人,在天地日月的見證下結為夫妻。
此時,距離趙本山提出離婚還有12年。
02.沒有感情的婚姻1979年底,葛淑珍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為趙玉芳。
趙玉芳從小口齒伶俐,聰明機靈惹人喜愛。看着孩子慢慢長大,從長相到性格,都越來越像父親趙本山,葛淑珍心裡說不出的幸福和欣慰。
從那時起,葛淑珍對趙本山就有一種仰慕的感覺,她覺得自己胸無點墨沒文化,孩子像父親一樣能說會道善交際,将來一定能出人頭地。
有了孩子作為家庭生活的調劑,夫妻倆的話題多了起來,兩人坐在一起終于不用相對無言,葛淑珍在心裡無數次感激這個新生命的來臨。
70年代末剛好趕上知識青年回城熱潮,有一個知青在臨走時說的話,成為趙本山萦繞多年的心結,他問:“你就這麼結婚了?”
見過世面思想開放的知青,對包辦婚姻這種封建遺風嗤之以鼻,但趙本山心想,村裡跟他同齡的男人還有不少在打光棍,他已經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了。
“你們夫妻之間有感情嗎?”聽到知青這麼問,趙本山卻一時語塞,沉默了好幾秒才所答非所問地說:“媳婦待我挺好的。”
葛淑珍是個好妻子、好母親,這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趙本山起初回鄉種田,做事笨手笨腳,農活都做得馬馬虎虎,但妻子手腳麻利辦事利索,幫他減輕了很多負擔,他對妻子也常懷感激之情。
但是很顯然,感激之情并不是知青所說的那種“感情”。
趙本山心裡再明白不過,但他此時無暇考慮這些,吃飽飯依然是他首要考慮的事。無論如何他都無法預料到,多年後自己會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大師,擁有一家規模龐大的“本山傳媒”。
03.幸運與噩運同時襲來1982年,這是讓趙本山的生活發生巨變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天大的幸運與噩運幾乎同時砸在他的頭頂,也是讓他和葛淑珍漸行漸遠的起點。
首先發生的是一件喜事,趙本山在戲劇界終于嶄露頭角,他表演的拉場戲《摔三弦》在遼甯省首屆農村小戲調演中,獲得一等獎。
結婚之後,趙本山始終放不下他的曲藝夢想,先後加入威遠鄉業餘劇團和西豐縣劇團,表演他最拿手的二人轉。漸漸地,他開始在遠近鄉鄰之間小有名氣。
遼甯省首次舉辦農村小戲調演,劇團決定将《摔三弦》作為參賽作品,這部戲講述了一位盲人算命先生的故事,而趙本山正是主演的不二人選。
趙本山從小在盲人二叔身邊,對盲人的生活習慣他再了解不過,他把生活中觀察到的細節糅進戲劇裡,模仿得惟妙惟肖。
這出拉場戲幫助趙本山在東北一舉成名,随即加入鐵嶺縣劇團,從此邁出了走向大舞台的第一步。
另一件悲劇本該是雙喜臨門。1982年,葛淑珍生下第二個孩子,是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
葛淑珍抱着孩子,嘴角不由得浮起笑容,腦海中冒出許多對未來的幸福遐想,如今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她欣慰地想道:咱們終于苦盡甘來了!
但這種幸福的幻想,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所打破。
剛出生的孩子被診斷出嚴重的先天疾病,不僅是雙耳失聰,還患有軟骨症、肺氣腫和心髒病,每個月需要支付昂貴的醫藥費。
他們的家庭生活剛出現起色,就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噩運壓得透不過氣。
聽村裡的老人說“賤名好養活”,于是他們給兒子取名為趙鐵蛋,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地長大。
這一年裡發生的兩件事,讓這個家庭的心情如坐過山車,然而,因成名而獲得的風光都隻屬于趙本山,悲傷疲憊才是留給葛淑珍的。
趙本山調入縣劇團後,長期在外忙碌奔波,家裡隻剩葛淑珍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她常常心疼兒子帶着一身病痛出生,卻騰不出時間來心疼自己。
04.和平分手1987年,趙本山進入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從而與他後來的妻子馬麗娟相遇。
馬麗娟是遼甯戲曲學校的老師,知書達理有文化有涵養,趙本山總是會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她。
他似乎理解了多年以前,那位知青對他所說的“感情”。
但他起初不敢把離婚的念頭放在心上,他知道葛淑珍對他有恩,多虧了她将家裡照顧得妥妥帖帖,他才可以毫無顧慮地在外面施展身手。
與此同時,葛淑珍覺得越來越忐忑不安,丈夫如今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即便後來趙本山買了房,把她們母子三人接到鐵嶺市裡,她依然能感覺到,自己和丈夫已經漸行漸遠。
女人往往都是直覺動物,即便她沒讀過多少書,也懂得人情世故、看過電視劇和戲曲作品,她知道“同床異夢”是一種怎樣的狀态。
1990年,趙本山登上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相親》讓他的名字響徹全國的大街小巷。葛淑珍由衷地為他高興,但她明白,她和趙本山從此之後會成為兩個世界的人。
所以,當趙本山在1991年,終于開口提出離婚,她沒有一絲一毫的驚訝與悲傷,因為她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臨。
她可以平靜地接受這個事實,但必須給自己的孩子留好後路。她一無文憑二無靠山,女兒正在上學、兒子需要治病,她要未雨綢缪做好打算。
答應離婚之後,葛淑珍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我們需要生活。”
聽到這句話,趙本山也感覺松了口氣,他對葛淑珍終究還是心懷歉疚,而金錢物質是最簡單的彌補方法。
于是,趙本山把鐵嶺市的一棟房子、一輛夏利轎車,還有二十萬元的存款全部留給了妻子,自己淨身出戶。
05.離婚後的她闖出另一片天地
得知葛淑珍離婚了,村裡的父老鄉親紛紛趕來安慰,但她并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
人人都覺得是趙本山“抛棄”了她,似乎都認為她一定很依戀自己的丈夫,為什麼就沒人意識到,葛淑珍對他也未必有多少感情呢?
如今,趙本山的身邊圍滿了記者和鏡頭閃光燈,她知道自己無法适應這種生活,分開是各自都退一步海闊天空。
趙本山臨走時給了她二十多萬存款,在90年代初已經屬于一筆巨款,但葛淑珍不想輕易動用這筆錢,她也想走出去闖一闖,靠自己養活自己。
年過30,的葛淑珍走上了打工之路,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餐廳裡的洗碗工。雖然工資很微薄,但她終于品嘗到了自食其力的快樂。
1994年,趙鐵蛋因心髒病去世,葛淑珍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悲痛的心情,很快她就意識到,忘記悲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被忙碌的工作所填滿。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她擺過地攤、做過餃子店裡的保潔員,辛苦卻生活得非常充實。
盡管趙本山和她仍有聯系,時常打電話問她,有沒有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隻要他能幫忙的都會幫忙。但葛淑珍始終堅持,要靠自己的收入給女兒付學費。
“再見亦是朋友”對于離異夫妻來說,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但趙本山和葛淑珍卻做到了這一點。
葛淑珍從不會在村裡嚼舌根,她知道趙本山現在是公衆人物,需要維護個人形象,她不願打擾他如今幸福的生活。
漸漸地,葛淑珍和趙本山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已經完全失去交集,但是在2003年,兩人竟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創業之路。
那一年,趙本山開創了“本山傳媒”,而葛淑珍花2萬塊盤下了一家餐廳。
當時,葛淑珍随女兒移居遼甯大連,在她們居住的小區附近,有一家小餐廳要轉讓經營權,葛淑珍果斷盤下了這間小店。
葛淑珍善于做家務,親戚朋友們凡是嘗過她做過的菜,都會贊不絕口。加上多年來在餐廳打工的經曆,她對烹饪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然而,經營飯店光靠做飯好吃可不夠,其中有許多的經營之道。葛淑珍是村裡有名的老實人,她經營飯店的理念同樣是“老實”。
她覺得做生意和做人一樣,必須真誠實在,所以她店裡的飯菜從不缺斤少兩、以次充好。久而久之,這間用料實在的小飯店就在附近有了名氣,許多顧客都成了回頭客。
2009年,葛淑珍憑借着經營小飯店,已經積攢上百萬的存款,盡管和趙本山的财富無法相提并論,但她已經無比滿足。
葛淑珍的生活作風十分低調,就連小飯店裡的顧客都不知道,這位樸素的老闆娘就是大名鼎鼎的“趙本山前妻”。
離婚多年來,葛淑珍始終堅守着自己的原則,從不向前夫要錢、也從不在背後閑話,她不願傷害趙本山的名聲,更不願砸了自己的招牌。
很多人因為一些道聽途說的故事而憐憫她、可憐她,卻忘了她也有屬于自己的尊嚴。
葛淑珍和趙本山,終究隻是人生路上的匆匆過客。離婚之後,葛淑珍失去了風光無限的“趙本山夫人頭銜”,卻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