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7 14:19:32
【《蟬解蘆氏道》第5期文字版】

上期的最後提到《道德經》裡的“名”,也就是念頭,是老子的“道”上跑的東西,它是有起點,有終點的。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1

可能一些朋友已經猜到了,這個起點就是無,終點就是有,而念頭從無到有走過的路,這就是“道”

道上還有一些特殊的站點,我們很快會說到。

道、名、無、有,我們就靠這個總綱去認知世界、認知自己。

今天講的是“無和有”這兩個概念,這可能是《道德經》裡最難的部分,尤其這個“無”,是《道德經》的最高境界,如果你證悟不到這個“無”,你就跟“道”無緣了。

但這個“無”,又根本沒法定義,沒法說它是什麼。一說了,就不是了。

“無”,這不是可以用思維去了解的,它是一種證悟的境界。你證悟到了,用出來了(無為),就是“聖人”了。

咱們公認的幾位聖人:老子說“無”,佛說“空”,莊子在《逍遙遊》裡說“無何有之鄉”,《齊物論》裡說“未始有物”,慧能說“本來無一物”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2

他們描述的都是同一個境界,“無”的境界,問題是:您信嗎?

有人問了:“無”代表這世界上沒有物嗎?

我們前面一再說過,《道德經》本質上是“認識論”,但它不研究“物”,隻研究“心 物”,也就是“名”

老子不是科學家,也沒有先進的觀測工具,所以不像一些朋友想象的,老子洞悉了宇宙奧秘。

老子隻是洞悉了他心中的宇宙,如果說老子也有觀測工具,那就是他的心,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去名相、存道心”,所以《道德經》可稱之為超越的“認識論”。

莊子、佛、禅宗包括心學也是一樣,所以他們才有相通之處。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3

盡管如此,但我們總得先知道“無”的大緻方向,才好下功夫,這就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還是從一朵花開始吧。

我以前問過蘆老師一個問題:證悟到“無”的聖人,和凡夫眼中的世界有何不同?

換句話說:聖人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嗎?

假設面對同一朵花,兩人分别把它畫下來,那麼他們畫的花,是一樣的嗎?

大家也想一想,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蘆老師先說,你這個比方打得不太好,但他還是回答說:如果是工筆畫,自然相同;但如果是寫意畫,那就大不一樣了。

那怎麼理解“工筆”和“寫意”呢?

我們來看這兩幅圖: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4

這就是“工筆畫”,一模一樣,對不對?

但所謂的“寫意畫”就不同了:

聖人眼中的一朵花,就是一朵花。

而凡夫眼中的花,附加了種種的念頭(名)在上面,比如:

——“這是什麼花”

——“這花顔色很鮮豔”

——“這花好香啊”

——“這花可真漂亮”

——“這花有什麼藥用價值”

——“這花我好想摘下來”

——“這花我要送給女朋友,她肯定喜歡”

等等等等。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5

所有念頭都發生在刹那之間,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

簡簡單單一朵花,已經被我們的妄心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這個“妄”,就是《道德經》第16章“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的那個妄,也是《金剛經》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那個妄。

還記得有關禅宗起源的那個“拈花微笑”的典故嗎?

當時佛陀拈了一朵花,展示給弟子們看,一言不發,弟子摩诃迦葉破顔微笑,因為他悟到了,聖人是怎麼看這朵花的。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6

聖人是沒有妄心的,當然他們也有過,但已經去妄存真,返歸“道心”了。

我們再看《傳習錄》裡這樣一句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所以王陽明說“心外無物”,他的意思并不是說,這個物不看它就不存在。

而是說,這個世界什麼樣,取決于我們怎麼看。

同樣一朵花,用妄心看,和用道心看,完全不同。

聖人看到的花,就是那個樣子,沒有任何附加的念頭,甚至名稱也沒有,這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7

而凡夫就好比是戴着很多層有色眼鏡在看這朵花,隻有把有色眼鏡摘掉,我們才能看到花的實相。

那一共有多少層有色眼鏡呢?

蘆老師說有七層,至于哪七層,我們後幾期再說。

但這個比喻也不太好,因為有色眼鏡你摘下來很容易,但去妄心、存道心卻難上加難,是極深的修行功夫。

《道德經》第48章講: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8

所謂“損之又損”,就是類似這樣,把這些有色眼鏡分步驟、有次第地摘下來,到了摘無可摘、損無可損的程度,就是“無”的境界了。從“無”開始的為,才是“無為”。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秘密,就是這個“無”的至高境界,每一個人都達到過。

是的,每一個人!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了句話:

“奇哉奇哉,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華嚴經》

您怎麼理解這句話?

其實,我們人生第一念之前,都是處于“無”的境界,這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或“道性”。

得道者可以随時返回那個境界,這也是《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說自己“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的原因。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9

那假設我們證悟到了“無”,就停留在“無”的境界,不離開了,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按佛家說法,這就是堕入“頑空”了,人畢竟不是枯木頑石,不可能永遠一念不生。

所以還要從無到有,也就是接觸外物,起心動念,這就是第一章講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及第四十章講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意,這裡的“有”也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不是我們理解的有形之物。從無到有,就好比說從始發站到終點站,但是具體哪個終點站,不一定!知道哪個站了,比如北京站、天津站,那就是“名”了,大概的意思就這樣,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我們隻要知道,得道者每次生起念頭,都可以随時清空,回到“無”的狀态。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10

而凡夫不一樣,隻有人生第一念是從無到有,也就是說,這個道,我們隻用了一次,就全給忘了。凡夫和道,隻有一面之緣。

從人生第二念開始,我們都是從有到有。

試問,我們什麼時候清空過我們的念頭?

凡夫的念頭都是連續不斷,至死方休。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台電腦,從來沒有回到出廠狀态,也從來沒有格式化硬盤,甚至從來不殺毒,也不徹底删除無用文件,您想想,最後這台電腦會是什麼狀态?

我們的人生狀态,與這台電腦類似,總是從有到有,被分别、妄想、執着糾纏,生命變得沉重不堪。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11

所以《道德經》告訴我們的是,現在是從有到有,那麼“反者道之動”,回過頭去,往前拓展一步,從“有”回到“無”,我們就找回本自具足的那個“道”了,這就是“狂心頓歇”,就是“得道”。

好了,今天我們講了講什麼是無,什麼是有,再強調一遍,這是“唯證方知”的事情,這裡隻是大概指了指方向而已。

《道德經》裡由“無”、“有”派生的概念很多,如:無為-為、損-益、靜-動、妙-徼等等,我們陸續會談到。

道德經背後被忽略的聖人是誰(道德經中的無和)12

至此,理解“道”的三道難關,我們都大緻了解了,下期我們談談什麼是“道”。也許,它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神秘。

蟬大俠全面解讀“蘆氏道”,咱們下期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