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跩”這個詞是不是豫東方言專用我不敢斷言,但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豫東,可謂是人們口中的熱詞,意思當源于其本意鴨子走路左搖右擺的樣子,用來形容一些人“炫富”,當然多是用來挖苦嘲諷外加一點羨慕嫉妒恨的。為了能“跩”起來,一些人可謂是挖空了心思、想盡了門路,回想起來那是各類的“潮”。
為了“跩”,一些人開始了各式的打腫臉充胖子,就有了所謂的“竹籃子、果盒子、油馍楦子、麥稭墊子”,啥意思呢?就是串親戚時為了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各類“大方”而自欺欺人的各類法兒。竹籃子是串親戚的必備,要事先借好了,要大的新的漂亮的,數目要超過人家。果盒子這事恐怕大夥還有印象,就是那種用厚厚的土紙折疊成的長方形的果匣子,本來就不大,至于裡邊的内容與數量那要看主家跩不跩了,實在人家裝的是滿滿的梅豆角兒、口酥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小酥果,裝B的要麼是一匣分作兩匣裝,要麼裝上其他的東西比如自家炸的面團等,油馍是豫東人對油條的稱呼,這東西發虛、暄堆兒,十幾根大油馍就能裝一竹籃子,如果還是裝不滿咋辦呢,嘿嘿,隻好在竹籃子裡邊做文章了,鋪墊上一層厚厚的麥稭,讓外人能看出自己的各類富來才是“跩”啊。
如果說串親戚是“跩”的話,那也是“小跩”,“大跩”應該是給孩子成媒,怎麼辦才能“跩”起來呢,很多人家更是洋相百出,不外乎各類的借,媒婆領着女方家主事的來了,那說啥也得把人家給穩着了,咱可是個“跩”家啊,為了這個“跩”而實施出各類的借,能借到“三轉一響”擺放在當院,那本身就是一種财富,這東西不是那個“主兒”你是借都借不來的。借油借鹽那也是常事,誰家能天天趕集上店啊。更有借牲口顯示其“大跩”的,借糧食擺好了顯示其吃喝不愁的,實在少的話就來個故伎重演,在糧食茓子下面墊上麥稭。
其實回想起那時的“跩”,又何嘗不是心酸呢,一個村的小夥子去相親,穿的是同一件衣服那也是常有的事兒。我記得我上高中時我們村的一個小學同學結婚了,對象也是我同學,鬧洞房時新娘說了一句話讓大家再也沒心情了,“别把他的衣裳弄壞了,俺知道那是借來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