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零售業發展的主要特征

零售業發展的主要特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23:01:28

零售業發展的主要特征(零售不僅要成為基礎設施)1

我非常贊同聯商網顧問厲玲老師的觀點:零售應該與水電一樣成為基礎設施。我認為:零售的基礎設施應該發揮三重價值。

01

基礎設施分為人聯、物聯與市聯

基礎設施猶如人體的骨架、經脈與血肉,服務産業與民生,大緻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人聯設施。骨架就是社會組織體系,從市政府、區政府、街道到小區,如果組織失效或出現無序,整個城市就會陷入混亂,一個個自組織就會活躍起來。這是第一層次的基礎設施,可以稱為“人聯設施”。

二是物聯設施。第二層次的基礎設施是水、電、油、氣與交通、通訊等,可以稱為“物聯設施”,其中,最核心的是“電”,城市一旦停電,熬不了多久,城市人就會“棄城而逃”,因為沒有電,那就是活活等死。日本災難片《停電》描述的就是停電以後人們被迫離開城市湧向農村求生的故事。

三是市聯設施。第三層次的基礎設施就是吃喝拉撒、就醫問藥等生活保障設施,沒吃沒醫,是要出人命的,所以叫“生聯設施”,但更應該稱為“市聯設施”,因為一旦離開“市場”與“競争”,這個系統便會失效。危機面前,最突出的是兩項保障:吃飯與就醫。批發與零售擔負生活保障職責,零售藥店(網上藥店)與醫院則擔負醫療保障職責。

從曆史的視角來看,批發造就城市,零售服務城市。批發猶如人體的大動脈,零售猶如人體的毛細血管,監管部門猶如人體的靜脈回流血管。心髒搏動所湧出的血液經由動脈再通過毛細血管供應身體組織器官後,由靜脈收集所有的血液輸送回心髒。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任何一方出問題,就會因循環異常而導緻機體病變或衰竭。

特大城市在面臨戰争、瘟疫、天災等危機時刻,應确保:人聯設施指揮有效;物聯設施暢通無阻;市聯設施供應充足。

02

零售價值的體現

1、更高的效率

上海在這次疫情中的保供之所以有“民怨”,那是因為做錯了一件事:封死高效率的專業團隊,啟用低效率的義務團隊。食用農産品批發市場、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專業快遞公司、零售店鋪和菜場等普遍停擺,靠政府發放“保供物資”,是根本無法有效地解決2500萬市民的吃飯問題。可能是因為本來就壓根沒準備這麼做,也缺乏預案,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如上海唯一一個一級農産品批發市場“西郊國際”,直到4月27日才開放水果交易。所以,抗擊疫情要堅持“兩個确保”:确保批發、加工、配送與物流等環節的絕對安全,确保零售環節的絕對安全,一旦發現疫情,不能以“疫情”的名義一關了之,而應該主動、積極、快速、強有力地支持這些環節快速清零,恢複正常運轉。

零售存在的價值何在?那是因為零售比其它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貨币交換取代物物交換極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信用卡支付替代現金支付更是交易效率的提升,而互聯網如果沒有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就絕對不可能發展到當今的規模。所以,無論從曆史還是當下來看,效率永遠是商業價值的最根本的體現。缺乏效率的商業組織或商業活動,在有序競争的環境下,最終必然會被淘汰。但中國的市場情況比較複雜,低效率的組織與活動,常常被允許長期存在,因而市場規則被扭曲,流通效率長期難以有根本性的提升。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改變得越早,中國會發展得越好。

新零售出現的時候我就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更高的效率,這包括外部效率與内部效率兩個方面。外部效率是指整個社會的流通效率,内部效率是指企業的營運效率。新零售如果不能賺錢,那終究是維持不下去的,也是沒有價值的。

2、更好的體驗

從商業終端市場如零售業來看,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在改善用戶與商家的關系,提升用戶的體驗感和滿意度。如百貨公司實施明碼标價徹底改變了傳統小商人讨價還價的惡習,使商業活動變得更透明,交易過程更便捷,消費者更放心。後來有了連鎖超市,滿足了消費者“一站夠足”的需求。購物中心的出現,更是讓城市消費者找到了一個閑逛的好去處,所以,大事小事,都會走向購物中心。網購以及新零售的出現,更是以“多快好省爽”的體驗感迎合了消費者。但仍然有一大批消費者喜歡傳統的零售業态,如食品店、菜市場、小菜店等等。因為中國的消費特别呈現出多樣化。

但更好的體驗總是與更高的價格相對應的,更高的價格則與更高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相對應。所以,零售價值體現于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人為拔高零售體驗,那就不會有更高的效率。

3、公益效應

無論是效率還是體驗,都是競争的結果,沒有競争,這一切都不複存在。

除效率與體驗外,零售價值還體現在“公益效應”上。這是一個具有廣泛内涵的議題。如便利店遍布城市各個角落,24小時全天候營業,實際上也是社會安全的一種保障。有些公司預言未來有一半實體零售店會倒閉,我覺得如果真的如此,那将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商店倒閉以後這些鋪面幹什麼?城市的夜景還會那麼輝煌嗎?批發造就城市,零售服務城市,這就是商業的公益效應。

從更深層面來探索,商業尤其是批發業(大型連鎖企業其實是批零一體化商業組織),對促進第二産業與第一産業的規模化、标準化、品牌化生産,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把商業尤其是零售業看作完全競争的行業,一方面采取國有商業方式試圖把握對市場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又對市場監管缺乏應對之道與實施之術,領導不重視,基層不得力,公益性市場問題頻發,消費者“談食變色”!所以,重提零售的“社會效應”很有必要,這是一項很基礎的民生工程。

零售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人體的毛細血管,還是整個社會的漏鬥。服務得好,能化解矛盾與郁悶,服務得不好,會使怨氣變為戾氣,加劇社會矛盾!終端服務加上批發環節,更像是人體的動脈與毛細血管的融通,希望這個肌體能良性健康的發展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