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廢舊手工作品一次性筷子

廢舊手工作品一次性筷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21:23:20

廢舊手工作品一次性筷子(廣西手工達人韋玉銘)1

韋玉銘搭建的天橋。

  當年柳江大橋河南橋頭的人行天橋,承載着衆多老柳州人的記憶。拆除12年後,近日,柳南區河西街道宏都社區的手工達人韋玉銘,用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搭建了這座天橋的模型。下一步,他還打算複原柳江上的老浮橋,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記住柳州曾經的模樣。   5000根竹筷搭起天橋  10月14日下午,記者在柳州市西環路的一棟私人房見到了韋玉銘。一樓的小房間,就是他的工作室。桌子上,鋼尺、刻刀、電鋸、切割機,還有一瓶膠水,工具很簡單,僅此而已。  “搭天橋用了5000多根一次性竹筷子。”韋玉銘說,全部材料就是筷子和膠水。  與老天橋一樣,這個竹制的天橋整體呈“十”字形狀,四周有上下的旋轉樓梯,中間用圓柱支撐。  筷條割鋸,膠水粘連,這個作品看起來簡單,可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7月15日,他開始制作,直到10月12日完工,曆時3個月。  韋玉銘說,天橋最難的要數旋轉樓梯。樓梯有高低落差,兩邊都是弧形,内外直徑還不一樣,涉及很多土木工程專業知識,而他是個門外漢。搭建、失敗,再搭建、再失敗……前前後後失敗了14次,終于成功。因沒有實物可以參照,他還專門邀請了一些對天橋比較了解的老朋友來幫忙提意見,不停改進。  這幾天,他正在複制一個五星街的“五角星”雕像,要放在天橋旁點綴。   展出作品 再現柳州舊時光  韋玉銘今年59歲,為何會做這些手工?他說,就是愛動手。  上世紀80年代初,柳州有一個航模愛好者組織,開展各種模型制作,他也随手做了一個。大家都誇他做得比專業的還專業。這也是他手工制作的第一個作品。因為工作原因,他手工制作的業餘愛好也一直是做做停停。  2020年疫情期間,閑在家的韋玉銘因為熱愛侗族文化,開始制作各種侗族風雨橋、鼓樓、居民房屋等,不少作品被朋友收藏。  近兩年,他制作最大的作品為長4.5米、7亭相連的風雨橋,一共用了8000多根筷子,耗時一年多。為了做好風雨橋,他還多次到龍潭公園風雨橋實地觀察。  制作完成,朋友們都驚呼“太棒了”。不少朋友将他的作品發在了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柳州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看到後,專門與他聯系,希望展出他的作品,讓更多遊客了解柳州侗族文化。  目前,韋玉銘的多件侗族文化産品,一直在百裡柳江景區遊客中心展出。   賦予靈魂 記住鄉愁  近兩年,韋玉銘做了大量作品,除了上述作品,還有柳州火車站站房、火箭、多座侗族房屋等等。大多為竹制品,也有鋁制品,還有的為竹、鋁結合。今年他還做了多件作品,展示中國科技發展,目前正在用鋁材制作一艘航空母艦。  “一動手就上瘾了。”他一直想用竹筷搭建柳州的大橋,最想做的是柳江上消失50多年的老浮橋。老浮橋由百餘條小船連接,再鋪上木闆組成。要做橋,首先要做百餘條小船,這個工程量可不小。預計,至少需要耗時兩年。  為何要做老橋?韋玉銘說,河南橋頭天橋,是柳州市内第一座人行過街天橋,服務了柳州人20多年,2009年拆除。橋上還有不少人擺攤,曾是很多柳州人最愛逛的地方,他希望以此讓人們記住鄉愁。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賦予它靈魂。”對待每一件作品,韋玉銘都精益求精,他希望自己的手工藝品,重現舊時景象,将曆史悠久、美麗古樸的文化景觀,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  據《南國今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