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無錫的飲食甜,這話不錯,在中國甚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無錫人更喜歡更懂得甜!
桂花香味的糕點
春天有甜斷肝腸的楊梅,夏天甜到心尖上的水蜜桃;秋天地産的葡萄讓你舌面上的酸甜還沒有消融,冬天冒着熱氣的糖芋頭糖粥又來了。
早起起來吃碗面,澆頭是甜的;晚上和朋友吃錫幫菜,還是甜的。
從春到冬、從早到晚,無錫人就浸泡在蜜糖裡,想不幸福都難呐。
冰糖蓮子金絲棗
我給大家挑選了最有無錫代表性的“六道”甜食,如果你來到無錫遊玩,一定要品味一下這“六道”甜食和水果小吃,不然你就不能說你來到過無錫了解了無錫的飲食精華。
一、無錫甜食第一名:灌湯小籠包。
南方人多愛吃甜是現在進行式,曆史上卻并非如此。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說,“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
這是有道理的,一是因為南方氣溫高食物容易壞,所以多餘的食物在沒有冰箱的時候,基本上都用鹽腌起來,比如鹹肉鹹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南方人喜歡鹹的飲食習慣。
第二個原因是,無錫不産甜菜和甘蔗,要提取糖就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成本高;從外面運進來在古代也相當不易,價格高昂十分珍貴的糖,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
到了北宋時期,全國也就都城開封一帶的達官貴人,才能經常性地吃得起糖,且人數相對較多。
金人入侵宋室南遷,來到了南方的上層人物們就将北方人喜歡甜的飲食習慣帶到了南方。當時無錫也來了大批的北方人,包括小婁巷裡的談信家族、北宋宰相王矽家族等等,還有秦桧也在無錫的小婁巷和東亭住過長達8年的時間。
于是,無錫、江南的口味開始變甜、變軟。
最典型的就是無錫灌湯小籠包,這種令無錫人鐘愛的甜膩自豪的小籠饅頭,其實正是北宋開封灌湯包來到了無錫後演變的結果。
無錫灌湯小籠包
二、甜得讓人忘記了時光的無錫醬排骨。
紅燒醬排骨,甜蜜濃香醬排骨,這是無錫人的“心頭肉”。
無錫的本幫菜通常來說主打紅燒,隻要放了老抽醬油的菜,裡面必定要放糖,一為“吊鮮頭”,二為炒糖色好看。
無錫醬排骨
醬排骨“十斤肉骨頭一斤糖”,醬油配冰糖才是正宗的無錫濃油赤醬,白砂糖是沒有靈魂的。
老冰糖
随着鍋裡溫度節節攀升,糖會融化成濃稠的漿,調和醬油的鹹度,厚厚纏裹在排骨表面,晶瑩紅亮。
夾起一塊放進嘴裡,排骨表面的“糖殼”粘連拉絲,口味甜鹹交融,格外濃郁。紅乎乎、油汪汪的醬排骨,正應了錫幫菜“濃油赤醬”的經典概括。
三、甜蜜酥脆梁溪鳝。
江南水鄉無錫,自然少不了吃鳝魚。脫胎于太湖船菜的梁溪脆鳝,是冷盆菜的代表,長盛不衰。
與杭州的蝦爆鳝、蘇州的響油鳝糊的鹹不同,梁溪脆鳝凝聚了無錫人對甜的暢想。
從鳝魚到鳝絲,多次入油炸至酥脆,然後用紹酒、醬油和糖等燒沸制成鹵汁,鳝絲吸收入味後,搭配上一小撮嫩姜絲,入口甜而松脆,極其鮮美。
四、蕩口特産走油肉,同樣以酥甜長期征服了無錫人的味蕾。
肥瘦相間的帶皮方肉先煮一煮,擦幹水分炸至皮酥起泡,淋上醬油、黃酒、冰糖和鹽,蒸出滿屋濃香。
無錫走油肉油脂半融、皮起皺紋,吃起來酥爛鮮甜,肥而不膩。
五、肉釀面筋也加糖,這是百姓家的常備菜。
在油面筋中塞滿調好味的肉餡,與醬油、糖燒上一鍋,油面筋吸飽了醬汁,又軟又韌,出鍋。夾起一隻一口咬下去,勁道、肉香十足,太結棍了!
六、糖芋頭桂花粥,光聽名字就是滿滿的江南氣息,小小的、又圓又糯的芋艿,紅糖要放到芋頭能漂起來的程度。
芋頭桂花糖粥,有時也加點糯米、酒釀圓子,隐約的酒香混合芋頭、紅糖的甜,又香又甜又稠,養胃還暖和。
當然甜歸甜,無錫人并不是為甜而甜。
錫幫菜有兩句老話,一個是“鹹過頭,甜來扳”,一個是“鹹進口,甜收口”,在地道的錫幫菜中,糖扮演的是調和者的角色,并非壓倒一切中心。
吃完了這六道甜食如果你還意猶未盡的話,那我們就再來幾道無錫地産的水果和小吃。
第一名、無錫陽山水蜜桃。
每到七月無錫桃子成熟的季節,柔軟多汁、個大香甜的水蜜桃,立馬就會征服了全國人民的渴望。
第二名、馬山的楊梅。
第三名、甜糯的江陰四角菱。
第四名、宜興糖炒栗子。
無錫的甜是溫厚的,給人以幸福的感覺印象,這也是江南人傳統性格的體現。
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無錫更懂甜的滋味。無錫人對甜的執着,源于過往時光淬煉,源于與生俱來的基因。
“家中沒有糖了?好,這下子不會做飯了、沒有辦法做飯了,大家一起下館子吃醬排骨和小籠饅頭去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