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産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更是人數衆多,異彩紛呈,他們就像星鬥一般鑲嵌在文學的天空中,“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詩鬼”,就是他們中的幾個,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些著名的詩人:
“詩仙”李白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奇特,色彩絢麗,意境奇妙,語言輕快,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等詩句,無不顯示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代詩人賀知章歎賞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呼李白為“天上谪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從此,“谪仙”之名譽滿長安城,在加上他獨特奇麗的浪漫主義特色,後人便把他稱為“詩仙”。
“詩聖”杜甫
杜甫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能準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風格。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除此以外,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等詩句也讓我們看到了杜甫那份憂國憂民之心。
“詩佛”王維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母親崔氏笃信佛教。他的詩句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獨具特色。王維個人才華卓然,可偏偏受唐朝動蕩的連累。兩次入獄,從此以後,王維便厭倦了官場仕途,也對人生有了另一番領悟,潛心向佛,領悟禅道,開始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滿身才華最終化為一首首清新脫俗、富有禅意的詩句。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當代詩匠,又精禅理’的贊譽。後來,更得到‘詩佛’的稱号。”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在盛唐熾盛的佛風中,王維虔誠地投向佛教,連他的名和字摩诘都昭示了他與佛教的契合緊密,佛教影響了他的生活節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說,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王維的禅心可以從他的許多詩中得到明證,如:“清淺白石灘,綠蒲尚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詩句可以說是俯首即拾。
“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代白居易的詩富有韻味,雅俗共賞,連普通老太太也能聽懂,流傳甚廣。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在文學上,他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 ,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别無寄托的作品。他的諷谕詩《秦中吟》、《新樂府 》,廣泛尖銳地揭露了當時政治上的黑暗,抨擊了現實中的流弊,表現了愛憎分明的進步傾向 。除諷谕詩外 ,長篇叙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也獨具特色,為千古絕唱。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深入淺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詩刻畫人物,形象鮮明,以情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詩鬼”李賀
李賀,唐代河南福昌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後裔,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善于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内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因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歲英年早逝。
這就是唐代著名的幾大詩人,當然唐朝還有許許多多著名的詩人,相信你一定知道的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