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
相信很多人孩提時代的啟蒙詩裡,是有這首《春曉》的吧?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這首詩可以算是一個超級大“IP”了。
其作者孟浩然,是盛唐詩壇極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山水田園詩清新且極有詩意,特别受歡迎。
連那位在整個宇宙都無比狂傲的“谪仙人”李白,都一次次贈詩給孟浩然,公然表達“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浩然的詩歌之路,或許是從襄陽城東的鹿門山開始的。
鹿門山的景色極美,用白居易的話來說便是“藹若有餘芳,雲深樹蒼蒼”。孟浩然二十歲遊鹿門山的時,便寫下了一首《登鹿門山》,詩風由此初成。
三年後,孟浩然又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和他的好友張子容一塊在鹿門山歸隐了。
别人都醉心于科舉入仕,年紀輕輕的孟浩然竟然就這麼歸隐了,果然與衆不同。
在鹿門山的日子,着實悠然。
一日清晨,孟浩然被一陣陣鳥鳴聲吵醒,睡眼惺忪的詩人推開窗戶,驚訝地發現,窗外花落滿地。
想起昨夜突如其來的一場風雨,敲散了這落花,大自然旦夕之間變化真是神奇。
于是,一首小詩輕輕吟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裡,沒有一個生僻的字,沒用一處典故,語言十分平易淺近,卻自然天成,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這首極簡單的詩歌,與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一起,成為了許多兒童最基本的啟蒙讀物。
30歲時,孟浩然離開了鹿門山,開啟了“詩和遠方”的旅途,先後北上洛陽、長安,西出川蜀,南下湘桂,東至吳越,用他清新質樸的詩篇,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
孟浩然畢其一生,開創山水田園詩派,與邊塞詩派一起,成為盛唐時雙峰并峙的兩大詩歌流派,不僅在中華文明的殿堂中,樹立起了“孟襄陽”的文化地标,也在襄陽文脈的傳續中,達到了詩歌的高峰。
到現在,在襄陽鹿門山,每年冬至的時候,還會舉辦鹿門詩會,一群現代人,通過詩句,就這樣與一千多年前的詩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溝通。
編輯 | 王琳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