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暢銷書籍《小王子》的開篇寫到:“我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我想,作為孩子們肯定是不會計較作者将小王子的故事獻給大人,而我們大人又能送給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面對那些天真純潔的孩子們,怎樣能讓他們在長大之後不變成自己曾經讨厭的大人模樣呢?或者我們怎樣向孩子們解釋在曆史的長河中,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我們大人有這樣的責任,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傳道士。
由世界級著名暢銷書作家喬斯坦•賈德著作的《蘇菲的世界》無疑是寫給正在成長為大人的孩子們最好的成人禮故事,當然,這本書也寫給大人們。
獻給大人的最好故事是童話,而獻給孩子最好的故事是哲學。為什麼哲學是獻給孩子最好的故事呢?
正如作者喬斯坦•賈德所言:“每個人都需要食物,每個人都需要愛與關懷。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東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裡。”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個15歲的少女蘇菲接到陌生人的三封神秘來信,“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伴随這兩個哲學性的問題開啟了一段奇妙的哲學之旅。而在這段哲學之旅不斷的鋪陳展開後,蘇菲開始對她所在的世界産生深深的懷疑,一切都是真實的嗎?除卻那兩封有關哲學的問題,還有一封讓蘇菲轉交給一位叫席德的少女的生日賀卡,席德是誰呢?随即蘇菲發現了一個關于自己所在的世界裡最大的秘密,而這個秘密讓她傷心痛苦,因為她的朋友,媽媽卻全然不知道她們所處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在蘇菲的故事裡,哲學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智慧的啟蒙還有對自我和生命意義的終級拷問,而這正是喬斯坦•賈德寫作的意義。
01喬斯坦•賈德:哲學是别有洞天的精神世界
喬斯坦•賈德在成為全球十大作家之前是一位擁有十年教齡的高中哲學老師。十五歲的蘇菲像是喬斯坦•賈德多年從教的高中學生一樣,而萬千讀者跟随蘇菲的腳步也得以一窺哲學的風采。
可見作者對哲學的熱愛之情并不僅僅局限于三尺講台,他通過簡單而又不失深刻的對話将繁雜冗長的歐洲哲學史一點一點的在讀者面前展開,猶如銀雪落地,一層一層的落,一層一層的鋪,隻待下一個春天,嫩芽便可破土而出。
《蘇菲的世界》一經出版便成為風靡全球的炙手可熱的暢銷書籍,已被翻譯成54種語言在全球出版,這不僅要歸功于作者對哲學的深刻理解與熱愛以及能給予青春期的孩子們最需要的啟蒙關懷,更說明了哲學是一門無國界的人人都需要了解的知識體系。
科技和通訊的發展,讓各種信息無孔不入的從四面八方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距離由書信變成了隻隔着一個鍵盤,随處不在的鍵盤俠們肆意指點着别人的生活,道德綁架、恐慌焦慮,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那麼面對這些社會現象,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
蘇格拉底曾言“知善者必能行善”。這句話不僅僅包含了蘇格拉底哲學體系的核心,也是公元前470年持續至今的對于人性的思索。世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來自理性還是來自社會呢?
蘇格拉底對于這一問題又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柏拉圖的哲學世界裡蘊藏着一個怎樣的理想國呢?不僅僅是婦孺皆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歐洲哲學從公元前的六百年前,有關諸神的神話故事揭開序幕之後經曆的每一個時期、每一位殚精竭慮追問生命意義和存在的哲學家們,都值得我們放下焦慮的内心,尋一片刻的甯靜去聆聽和感受。
有言道:“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要有一個在路上”,高曉松也曾說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果把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我想能去往遠方的是旅行,那麼能遠離苟且到達詩的彼岸的便是讀書。
“蘇菲”在希臘文中有智慧的意思,所以蘇菲的世界實則是智慧的世界,逃離苟且,需要一個智慧世界的指引,而喬斯坦•賈德則帶領我們走進了别有洞天的精神世界。
02存在與不存在,這是一個問題
在一個四周長滿桦樹的花園山莊裡,十五歲的席德翻開厚厚的講義夾:“……蘇菲随手把門帶上,便拆開了信封。裡面隻有一小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着:你是誰?……”
這個問題讓十四的席德也很好奇,随着席德繼續翻看講義,她看到了爸爸留下的諸多賀卡,而可憐的蘇菲還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柏克萊出現,蘇菲和艾伯特才嗅到了一絲真相的味道。
席德即為蘇菲感到高興但同時又陷入深思,既然蘇菲是爸爸創造的人物,那麼我們呢?我們又來自哪裡?
随着講義一點點變薄,席德開始緊張起來,蘇菲的結局最後會怎樣呢?
當艾伯特與蘇菲意識到包括哲學課程在内都不過是少校意識裡的一部分時,他們也預感到随着哲學課程接近尾聲,他們也許會随着上校意識的中斷而消失,所以他們必須要采取行動,艾伯特說,當我們講到薩特和存在主義時,我們便可以實施逃離的計劃。
沃格蘭曾言“我們厭倦了無休無止地與粗糙的物質世界奮戰,因此決定選擇另外一個方式,企圖擁抱限。我們進入自己的内心,在那裡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的世界就是浪漫主義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的一位哲學家黑格爾,他對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發展了哲學的曆史觀。黑格爾認為哲學沒有對錯之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當時的曆史,所以他認為必須要将哲學放進曆史的發展中去。
黑格爾同時認為隻有生命的内在本質才是重要的,而且他将人類的生命、思想與文化歸納為人類理念的總和,而隻有基于這種理念的總和才能探讨世界精神在曆史上的進展。
但是在二十世紀的另一位哲學家薩特卻反對黑格爾提出的‘曆史主義’觀,他倡導“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即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文主義,“存在主義”更關心作為個體存在的人,人的存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薩特認為,我存在比我是誰更重要。
薩特提出的‘存在主義’是在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情況下對人類處境的無情分析,所以薩特實際是“無神論的存在主義”。
我們存在的意義隻能我們自己去創造、去定義,而不是依賴上帝給出我們答案。
03蘇菲的逃離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艾伯特和蘇菲計劃的逃離,是在仲夏夜來臨之際,為蘇菲舉辦一場以‘哲學花園’為主題的生日宴會,她邀請了鄰居以及同學、她的好朋友喬安的父母
蘇菲和艾伯特相信,這麼多人同時出場,而且宴會上難免有些突發情況,上校不可能在處理這麼多事情的同時還能關注到每一個人。
正如艾伯特所言,宴會一開始便陷入了混亂,而這位愛操控一切的少校甚至為了突顯這種混亂竟安排了喬安的爸爸開着一輛白色的奔馳車撞在了一顆樹上,在他全部的注意力在喬安的爸爸上時,随着那一聲的撞擊聲,蘇菲和艾伯他們趁機一路狂奔到了小木屋鑽進了地窖,世界瞬間黑暗了下來,蘇菲和艾伯特成功的逃離了講義,逃到了席德的世界裡,但在席德的世界裡,蘇菲和艾伯特是隐形人,他們看不見蘇菲也聽不到蘇菲講話。
蘇菲找到了席德的家,她大聲的喊着席德,可是席德什麼也聽不見。這時候少校回來了,他熱情的擁抱着他的女兒。
少校和席德坐在千秋上,對面波光粼粼的湖面和仲夏夜浩瀚的星辰相映成趣,宇宙的浩瀚以及人類的渺小讓少校感慨萬千,少校為席德講述了最後一部分關于宇宙的内容。
故事的結尾,蘇菲和席德坐在秋千上靜靜的感受着這個點點繁星的仲夏夜,席德雖然看不到蘇菲,但是她感覺到陣陣微風吹拂着她的臉龐。
兩個十五歲的少女在經曆了一場奇妙的哲學之旅之後,對于人生都充滿了深深的敬畏。
04哲學讓我們了解存在的意義并正視我們每個選擇
正如薩特所言:“我們是自由的個體,而這種自由使我們注定一生要不斷的做出選擇。而這世上沒有永恒的價值和規範,我們必須要對自己的事負全責。”
而作者喬斯坦•賈德更是通過描寫故事中的蘇菲如何實現自我的獨立和如何捍衛自己的自由表達了他對青少年的希冀。他渴望還存有好奇心的青少年能夠通過哲學課程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并正視自己的選擇。
正因為沒有永恒的價值和規範,我們的選擇才更加有意義。在道德上的選擇上更加如此,我們不能将自己的錯誤歸于人性的軟弱,而是要回歸到理性的本能上,我們要相信自己有這樣的力量和能力,實現自我獨立的同時實現人生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蘇菲和艾伯特是少校意識裡的一部分,而少校和席德又是作者喬斯坦•賈德意識裡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或許還要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裡一遍一遍去重溫,一遍一遍去尋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