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聯合7家投資機構,搞了一個加速器。
9月15日,華為雲全球創業者峰會上,華為雲協同7家投資機構,發布了華為雲加速器。
過去,華為在芯片、汽車等産業鍊上進行了投資布局,如今,旗下華為雲攜手VC一起做加速器,意在何為?
近幾年,華為雲已經成為華為強勁的業務第二增長曲線。孟晚舟曾表示,華為雲2021年營收201億人民币,同比增長34%,在全球IaaS市場排名第五。在剛剛過去的7-8月,華為雲連續兩次斬獲億元級政務雲大單,且均為單一來源采購。雖然起跑較晚,但華為在雲業務上的業績,已經超過百度,正在向阿裡雲、騰訊雲追擊。
随着大廠紛紛布局雲業務,通過合作創造生态,已經是各家共同的選擇。
通過加速器賦能初創企業,華為雲或将收割更多中小企業用戶。
華為雲宣布全面建設全球初創生态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雲CEO張平安表示,随着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深耕,華為雲堅定地相信初創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改變世界的潛力。面向全球初創企業,華為雲願分享華為30多年來創新創業的技術與經驗積累,依托遍布全球的雲基礎設施、技術及服務的能力,構建生态價值網絡,賦能初創企業在雲上釋放創新潛力,加速創業成長。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全球初創生态目标,華為雲将全面升級初創計劃會員權益,并重磅打造華為雲加速器,協同各方資源,在創業、營銷、商業機會等方面,幫助初創企業加速成長,共同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世界。
華為雲還将通過創新雲平台、創業賦能、商業資源三大關鍵舉措,多維度賦能初創企業。通過創新雲平台,助力初創企業在雲上實現技術和産品創新;通過華為雲加速器提供創業賦能;以及協同華為雲的生态資源及華為的多産業資源,并鍊接外部大企業協同創新商機,為初創企業提供豐富的商業資源。
更有意思的是,華為雲加速器發起者除了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雲CEO張平安,還有7位資深投資人,包括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高翔、高成資本創始合夥人洪婧、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啟明創投合夥人葉冠泰、同創偉業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鄭偉鶴、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線性資本合夥人曾穎哲。
張平安介紹,作為華為雲發掘和賦能高潛力初創企業的載體,華為雲加速器将從企業服務/SaaS、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智慧能源/碳中和、工業數字化六大領域起步,後續将進一步覆蓋更廣泛的行業和領域。
針對初創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和需求,華為雲加速器打造了初創加速營和産業加速營,為初創企業提供針對性的賦能支持。此外,華為雲還鍊接了頂尖的創投圈層,包括投資機構、加速器、孵化器、科技産業園區等創投圈層,在資本、專業能力、産業政策等方面對初創企業進行資源加持。
在商業資源方面,華為雲彙聚自身生态資源,持續深化“雲雲協同”戰略,同時發揮華為ICT基礎設施、企業、消費者等多産業資源的優勢,基于鲲鵬、昇騰、鴻蒙、HMS等生态,協同150多個賦能雲基地,豐富華為雲初創生态服務。華為雲還将鍊接大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的需求,在真實場景下,與初創企業進行能力共建、商機共享、協同創新。
堅持不做投資的華為,已經是低調“投資大佬”2017 年 11 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人力資源管理綱要 2.0 溝通會上講話,總裁辦據此簽發了 126 号文,明确“有所不為”,其中提到要堅持“ 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但很顯然,總有例外。
2019 年,華為CFO 孟晚舟引渡案持續發酵,引發間諜猜想;同時,美國将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由此,華為開始積極對外發聲并進行内部變革,其一就是密集進行股權投資。
2019 年 4 月,華為成立了一家投資子公司——哈勃投資。企查查數據顯示,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最新注冊資本為 17 億元人民币,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100% 控股,公司法人白熠任華為全球金融風險控制中心總裁。
董事長由白熠出任。白熠自1997年8月就加入華為,曆任研發部員工、研究所合作部部長,還在企業發展部、金融風險控制中心擔任總裁、副總裁位置。
2019年4月哈勃投資成立,白熠臨危受命,成為哈勃投資總經理。此外,哈勃投資的董事,還包括海思半導體董事長周永傑、華為無線網絡研發原總裁應為民等華為高管。
“哈勃投資是華為遭美國制裁背景下專門成立的。”2020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明了華為哈勃成立的初心。
IT桔子數據顯示,華為過去 10 多年的資本運作案例,可以發現 2006~2016 的 10 年間,華為以收購歐洲通信企業為主;從 2019 年開始,華為投資頻率明顯加快,同時,華為的投資策略從過去的以并購為主逐步轉為注重戰略投資和 VC 投資。
在華為起家的通信産業鍊上,華為具備從上遊到下遊的全産業鍊能力,包括材料、芯片、器件、模組、設備、服務,對産業鍊的每個環節都具備較強的把控能力;在企業、消費者業務供應鍊上,華為選擇自主研發掌控關鍵核心技術,非核心技術釋放給供應商。總之,過去華為在供應鍊體系中占有絕對主導權。
但是美國将華列為實體清單後,華為在半導體設計領域的供應鍊嚴重受挫,華為對供應商的态度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以往的壓低采購價格獲取利潤轉變為更加開發的戰略合作。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成立短短3年時間的哈勃,共投了約71個項目,其中已有8家企業成功IPO,戰績彪悍,據不完全統計,這8家上市企業已經為其帶去超過60億收益。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說過:“華為畢竟是一家公司,我們不是一個産業鍊,所以會通過投資和華為的技術去幫助産業鍊成熟和穩定。”
加強投資:圍繞半導體,突破汽車産業鍊2019年,因被列入實體清單,華為急需一條國産芯片産業鍊,這也是哈勃誕生的首要任務。在創立之初,哈勃投資就投了思瑞浦微電子,該公司涉及模拟芯片。
2019年5月,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思瑞浦原股東與哈勃投資簽署《投資協議》,後者認購金額合計7200萬元,單價32.13元/股。緊接着,2019年12月,思瑞浦完成第三次股份轉讓、第三次增資,哈勃投資占股數量達到479.9萬股。2020年9月,思瑞浦正式登陸科創闆,截至7月9日午間休盤,思瑞浦股價超過628元,總市值超500億元,按此計算,目前哈勃投資已獲超30倍回報,達20多億元。
對于年利潤達646億元的華為來說,20億元似乎有點兒九牛一毛,但就從單個投資項目的回報來看不容小觑。除此以外,在哈勃投資長長的投資名單上,蘇州長光華芯廣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燦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已獲上交所上市受理。
此後,哈勃投資先後投了鲲遊光電、好達電子等企業,投資重點放在材料、光電芯片等領域。
截至目前,哈勃投資的版圖已涵蓋了半導體材料、射頻芯片、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測試、CIS圖像傳感器等多個細分領域。僅在芯片方面,據企查查數據,哈勃投資已經布局了思特威、傑華特微電子、裕太微電子、鲲遊光電、好達電子、慶虹電子等多家企業,涉及安防芯片、射頻芯片、光學芯片、模拟芯片、存儲芯片等。
從産業鍊上來看,哈勃投資還投資了光刻機光源供應商科益虹源,集成電路晶圓測試探針卡供應商強一半導體等,在EDA領域,則投資了九同方微電子、無錫飛譜電子、立芯軟件、雲道智造等企業。
哈勃投資的動作一直緊緊圍繞着半導體産業。 一位曾與哈勃投資看過共同項目的投資人表示:“芯片種類非常多,我們統計過有近千種芯片。華為基本上圍繞着它的主業布局一些芯片,包括射頻、5G還有一些光通訊,因為華為雲需要光通信相關的芯片。”
如今,華為正在進軍汽車産業,而哈勃投資也已配合進行布局。
今年7月初,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群CEO餘承東曾表示,汽車業務是華為唯一虧損業務,但2022年,華為将持續加大投入,加速業務發展,包括研發投入研發人員7000人,15億美元,約人民币101億元。
天眼查App顯示,8月22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注冊資本由約415.63億人民币增至約446.92億人民币。
如今,在戰略上的重視下,華為正在不斷加強在投資領域的投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