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又稱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漢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客家人演繹了一個傳說和神話,在世界各地也一度掀起“客家熱”。
何謂客家?
著名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導論》開篇中寫道:“南部中國,有一個富有新興氣象、特殊精神、極其活躍有為的民系,一般人稱他們為‘客家’,他們自己也稱‘客家’。他們是漢民族裡頭一個系統分明的支派。”為此,他花了大量筆墨來論證客家民系與中原漢人的血統聯系,從血統方面論述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是曆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人。
此後,有的學者試圖跳出羅香林的中原血統論,對客家進行重新诠釋。如嘉應學院的房學嘉教授就注意到客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土著文化因子,由此認為客家是以土著人為主的民系。華東師範大學的王東教授則抓住“最能代表客家這個族群本質特征的”客家方言,重新界定客家的概念以及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認為“客家”是一個“客家方言群”。馬來西亞學者梁肇庭運用西方人類學族群理論和施堅雅的區域系統發展周期理論,認為客家人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而是一個全球性的離散族群。福建師範大學的謝重光教授則直接否定羅香林先生的血統論觀點,認為客家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種族概念。
客家學者從血統、方言、地域、文化等多維度對客家概念進行界定,盡管觀點各不相同,但對于什麼是客家人,大體在以下4個方面是有共識的:第一,曆史上從中原地區漸次南遷到贛南、閩西、粵東北邊區,或再從贛閩粵邊區遷往海内外其他地區的漢族人;第二,會說客家方言;第三,在生活習慣、民間禮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客家文化的共性;第四,具有客家認同意識,即自我承認是客家人。隻有具備上述4個條件,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客家人。
客從何來?
一般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地區輾轉而來的漢族人。那麼,客家先民從何而來,究竟經曆了幾次南遷?有的學者認為客家人經曆了5次大遷徙,代表性學者是羅香林先生;也有的學者認為是經曆了6次大遷徙。分歧在于: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防止南方百越進犯,便派屠椎、趙佗率領50萬大軍南下,這能不能算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遷徙?“5次說”的學者不提這次遷徙,而“6次說”的學者則認為,正是這批人構成了客家人的最早祖先。
第二次大遷徙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東晉“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士族百姓,紛紛跨黃河、渡長江,一部分逐漸遷到安徽和江蘇的長江兩岸,另一部分則遷往江西北部,再溯贛江而上,來到贛南地區,有的甚至遷到贛閩交界處。第三次大遷徙在唐代末年,黃巢起義軍的征戰波及長江中下遊各省,使客家先民再次遷徙至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還有一些則進入廣東東北部。第四次大遷徙是南宋末年,因蒙古鐵騎南下,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一部分遷入廣東東北部。第五次大遷徙在明末清初,因閩粵贛邊區的客家大本營山多田少,人口持續增長,朝廷實行移民政策,客家人積極響應,大舉南下、西遷。南移者,遷入珠江三角洲及廣東西部一些沿海地區。第六次大遷徙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台山、開平、四會等地因客家人口激增,與當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劇,最終釀成土客大械鬥,清政府為調解和平息械鬥,将廣東西部一帶的客家人遷至信宜等粵西山區和雷州半島,以及廣西合浦、欽州和海南島等地。關于客家遷徙運動,最有影響力的還是羅香林的“5次遷徙說”。
遍地是客
關于客家人口的确切數字和分布情況,因無法對客家人進行專項的人口普查工作,故所得數據大多來自各地客家社團的估計數目,以及依據純客住縣和非純客住縣的劃分,參照這些縣不同時期的人口普查資料。
1950年,羅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認為,在全國9個省區共有客住縣184個,其中一“純客住縣”33個,“非純客住縣”151個。近些年,客家學者通過各種路徑進行調查與訪問,得出新的統計結果。其中,台灣學者陳運棟在《客家人》中稱,包括台灣、香港在内,全國16省區228縣有客家人聚居。目前,國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貴州、台灣、海南等省份;其中,又集中聚居在廣東的東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海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越南、緬甸、柬埔寨、韓國、印度等國。客家人已然是世界上有着強烈文化認同的巨大人群。
多元文化特質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贛南師範學院林曉平教授認為,客家文化是三維的,它表現出儒家文化、移民文化與山區文化的特質。客家文化并非單一的、線形發展的文化,而是由諸種文化因素組合而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其中,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質是儒家文化,同時還表現出移民文化與山區文化的特性,三種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事象是客家文化特質的外在表現,這種文化事象表現在客家傳統民居、飲食、信仰、語言、服飾、精神等方面。
客家民居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主要是府第式民居,客家民居的基本類型是“四扇三間”,客家民居的最高境界“九井十八廳”,後來發展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贛南方形的圍屋、閩西圓形的土樓、粵東内方外圓的圍龍屋以及五鳳樓、走馬樓等。
客家菜的主要特點是油重、味鹹,講究酥軟香濃、樸實大方,其中尤以鹽焗雞、荷包胙、梅幹菜扣肉、青蒜焖肉、牛肉丸等最具客家風味。每逢過年過節,或舉辦婚嫁、過壽、孩子滿月、葬禮等紅白喜事,主家熱情招待,擺出“四盤八碗”或“四盤十二碗”的筵席,以各種客家傳統風味佳肴,宴請親朋。
客家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系,可謂“神佛漫天飛”,多神、雜神崇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客家信仰的有佛門的菩薩、羅漢,也有道家的仙師、鬼神,還有祖先亡魂、地方神明,主要有觀音崇拜、許真君信仰、三山國王信仰、媽祖信仰、定光古佛信仰等。
客家方言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客家先民最先操河洛雅音,後遷到長江中下遊地區,吸收了當地的吳楚方言,産生了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話”,這是今日客家話的源頭。後客家先民再次南遷,進入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又不斷吸收了古越語、畲語和贛方言、粵方言、閩方言,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客家方言。在客家精神方面,一般認為,客家精神包含開拓進取、艱苦奮鬥、崇文重教、尊祖愛鄉、海納百川等五個方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