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祖
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今年陽曆8月15日)是傳統的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産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并且逐漸将“中元”固定為節名。
中元節養生需避濕氣
《說文解字》裡就提到過:“七月,陰氣成。”因為這個月進入初秋,天地之間的陰氣開始活躍。
陰氣生長的時候,對于氣虛、陽虛的人來說,會感覺身體疲乏、容易生病。
加上現在天氣還很悶熱,濕氣尤重,所以有的朋友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腸胃型感冒、皮膚過敏等毛病。
中元節的養生:補氣祛濕、祛除身體下部的濕熱。
中元節來臨 養生有3妙招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内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緻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避環境濕氣
我們人體内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緻濕氣入侵體内。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闆。地闆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内,造成四肢酸痛。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
4、房間内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3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将體内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适用于淋雨後預防感冒。
養生專家陳允斌老師推薦中元節可以吃一款養生粥,它能健脾祛濕,預防腸胃型感冒。
荷葉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一小把、大米适量、荷葉
做法:白扁豆用淘米水泡漲,然後跟大米一起煮粥,粥快熟的時候打開鍋蓋,把一張新鮮的荷葉倒扣在粥面(當成鍋蓋的樣子),5分鐘後起鍋。如無新鮮荷葉,也可用幹荷葉在快熟時同煮。
中元節艾灸
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是适合中元節的養生方式。大家不妨試試灸灸以下幾個穴位~
1、豐隆穴
豐隆穴在外腳踝肩部上面大約八寸的位置,堅持艾灸這個穴位,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内,可以有效地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
中元節陰氣重,濕氣重,整個人就會寒淤濕阻,是很不利于健康的,此時艾灸豐隆穴也是非常合适的。
2、足三裡
▲路新宇老師教你找準足三裡
手腳冰涼可謂是身體寒氣重的女性的老大難問題,中元節的陰寒之氣更是讓女性朋友們覺得渾身不舒服了。
艾灸足三裡可以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足三裡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胫骨邊緣。可以使用艾灸盒施灸,施灸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内。能夠有效促進身體血液的流動,趕走身體的陰寒之氣,讓手腳不再冰涼。
【版權聲明】本文内容來自公衆号:方回春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