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融子規原詩注釋翻譯賞析?原文舉國繁華委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吳融子規原詩注釋翻譯賞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原文
舉國繁華委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
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
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翻譯
杜鵑放棄了繁華的故園山川,年複一年地四處飄蕩。
在異鄉鳴叫,鮮血染紅了山上花叢,可春天來到,老花園依然草木茂盛。
雨後涼風,它藏在綠樹叢中聲聲哀啼,夜幕初開,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肅然鳴叫。
天色漸晚,它在湘江邊凄涼鳴叫,使歸家的船隻行人悲愁之至。
注解
子規:杜鵑鳥。古代傳說,它的前身是蜀國國王,名杜宇,号望帝,後來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悲啼不已。
國:故國。
委:舍棄,丢棄。
他山:别處的山,這裡指異鄉。
苑:古代養禽獸植林木的地方,花園。
草似煙: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煙: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
雨暗:下雨時天色昏暗。
離:分開。
長:通“常”,持續,經常。
吊:懸挂。
欲:想要。
湘江:長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凄切:凄涼悲切。
愁殺:亦作“愁煞”,謂使人極為憂愁。殺,表示程度深。
賞析
舊時有蜀國國王化身杜鵑悲啼的傳說。這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凄苦,臆想出來的故事。此篇詠寫子規,就從這個故事落筆,設想杜鵑鳥離去繁華的國土,年複一年地四處飄蕩。這個悲劇性的經曆,正為下面抒寫悲慨之情作了鋪墊。
由于哀啼聲切,加上鳥嘴呈現紅色,舊時又有杜鵑泣血的傳聞。詩人借取這個傳聞發揮想象,把原野上的紅花說成杜鵑口中的鮮血染成,使用了誇張的手法,增強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這樣悲鳴也不可能有什麼結果。故國春來,依然是一片草木榮生,青蔥拂郁,含煙吐霧,絲毫也不因子規的傷心而減損其生機。“草似煙”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形象生動。這裡借春草作反襯,把它們欣欣自如的神态視為對子規啼叫漠然無情的表現,想象之奇特,更勝過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聯中,“他山”與“舊苑”對舉,一熱一冷,映照鮮明,更突出了杜鵑鳥孤身飄蕩、哀告無門的悲慘命運。
後半篇繼續多方面地展開對子規啼聲的描繪。不同的地方,持續的鳴叫,它就是這樣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傾訴自己内心的傷痛,從晴日至陰雨,從夜晚到天明。這一聲聲哀厲而又執著的呼叫,在江邊日暮時分傳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觸動人們的旅思鄉愁和各種不堪回憶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傷心欲泣。
從詩篇末尾的“湘江”看,這首詩寫在今湖南一帶。作者罷官,流寓荊南,這首詩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遠離故鄉的痛苦心情。詩歌借詠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鵑鳥啼聲凄切這一特點,反複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單調、死闆地勾形摹狀,而能将所詠對象融入多樣化的情景與聯想中,正寫側寫、虛筆實筆巧妙地結合使用,達到“狀物而得其神”的藝術效果。這是對寫作詠物詩的有益啟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