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打不死的機械昆蟲出現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這種蟲子多起來比蝗災可怕一百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打不死的機械昆蟲出現了!
對怕蟲子的人來說,最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身邊有蟲子在爬,而更恐怖的是,這隻“蟲子”還打不死。
最近發表于《科學-機器人》的一項研究将這個“噩夢”變成了現實——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柔軟的機械昆蟲。它由超薄的“人造肌肉”驅動,這是一種夾在兩個軟電極間的彈性膜,通過快速地接通和斷開電源,這種膜就會不斷地收縮和舒張,從而産生運動。
這種機械昆蟲雖然看起來不堪一擊,但其實非常堅固,你可以壓它、折它、甚至用拖鞋或者蒼蠅拍打它,都無法破壞其運動能力。據研究人員介紹,他們目前正在研發完全軟化、無需細線固定的新一代機械昆蟲。
這下擊劍夠花哨了吧?
擊劍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古老的運動之一。盡管它廣受歡迎,但由于選手們的速度太快,非專業的觀衆很難及時捕捉到劍尖的動态。最近日本Rhizomatiks開發的這套劍尖可視化系統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
該系統通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可以實時合成劍尖視覺化圖像,并生成運動軌迹。這一技術在2019的日本擊劍大賽上被首次正式采用,觀衆終于不用依賴解說和慢速回放,可以直接看清到底刺沒刺中了。
透視小鼠全身的癌細胞
最近《細胞》雜志的封面研究,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在戰勝癌症上飛躍的一步。在這項研究中,Ali Ertürk教授帶領的團隊完美地結合了透視技術(vDISCO技術)、高清掃描技術(激光掃描顯微鏡)和算法定位技術(DeepMACT算法)。擁有這麼強的配置,它的功能也足以讓躲在身體小角落的癌細胞都顫抖。
在vDISCO技術和激光掃描顯微鏡的支持下,研究人員DIY的算法DeepMACT可以檢查到小鼠體内任何一個從最初的腫瘤位點轉移到其他位點的癌細胞,數量精确到1個細胞。另外,這項算法還傷害了它的“同行”,發現癌症轉移位點的速率足足是專業醫生的300倍,還能看到那些腫瘤轉移位點被抗體遺漏了。這次完全被透視的腫瘤細胞,隻能乖乖接受人類的制裁了。
能長出“觸手”的液滴
雖然大部分科學研究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精心規劃,不過總有那麼一些是偶然的發現。比如圖中這種液滴,就是在制造另一種材料的過程中,“順手”做出來的。
在高溫下,這種液滴會維持比較标準的球形。但溫度降低後,液滴就會逐漸變成“玫瑰”、“珊瑚”甚至蛇發女妖“美杜莎”的形狀。不過,一旦溫度回升,液滴仍能變回球形。原來,這些液滴中包含了長短不一的鍊狀液晶,當溫度比較高時,液滴的表面張力禁锢住了液晶們,使液滴可以保持球形。然而随着溫度降低,表面張力也會變弱,長鍊液晶就可以向外伸出“觸手”了。
順便一提,這個“意外”的發現最終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此等運氣實在讓人流下了羨慕的淚水。
美麗活潑的鹿角珊瑚蟲
這段美麗生動的鹿角珊瑚蟲(Acropora muricata)小視頻,是由來自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Philippe Laissue利用顯微鏡拍攝的(珊瑚蟲一般隻有幾毫米)。憑借這個優秀的視頻,他獲得了今年的尼康“微觀世界”大賽動圖組一等獎。在視頻中,鹿角珊瑚蟲(綠色)和它體内的共生小夥伴光合藻類(洋紅色)在微光下活潑地律動。
在世界上已經存在了5億年的珊瑚礁,就是由上百萬個栖息在一起的珊瑚蟲構成,是極其重要的近海生态系統。但珊瑚礁的生長,主要依賴于這些毫米級的珊瑚蟲一點一點将海洋中的鈣離子碳化,可想而知會有多慢。海洋污染、高溫海水尤其是人為因素,正在讓它們遭受危機,急需各國政府和海洋保護組織進行科學的救助。
視頻的作者Laissue也表示,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珊瑚蟲對各種環境的反應(是否還會活潑地律動),我們能更加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美麗的珊瑚礁。
整理:張二七 石雲雷
編輯:楊心舟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互動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