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失敗了嗎?當我們談及洋務運動,首先能想到的便是曆史書上所說的“它是失敗的”,失敗的首要原因則是“中體西用”然而我認為,我們對于其“失敗”的定義,是從當代的角度出發,用今人的眼光審視,未免有些片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洋務運動失敗了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當我們談及洋務運動,首先能想到的便是曆史書上所說的“它是失敗的”,失敗的首要原因則是“中體西用”。然而我認為,我們對于其“失敗”的定義,是從當代的角度出發,用今人的眼光審視,未免有些片面。
對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書上這樣說:“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但“甲午戰争一役,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标志着以自強求富為目标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而失敗的首要原因則是其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企圖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産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
首先,談及“某些促進作用”,要先說到洋務派興辦的洋務事業,包括興辦近代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三個方面。洋務運動提出的口号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實際路線也斌沒有走歪,當時,民智剛開,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初現,洋務事業使得中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機械、礦山、冶煉、現代科學方面也有了初步發展,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而論及洋務運動“失敗”的首要原因: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筆者卻認為,中體西用于當時未嘗不是最好的選擇。它是各方面妥協的結果,所以既被中央所贊賞,又給了銳意改革的官員以護身符,最重要的是堵上了頑固派的嘴,減少了很多阻力。書上說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命運是因為“新的生産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産關系及其上層建築不相容的”,然而,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培育變化的土壤,才能有變化的結果。即便要觸及體制改革,縱觀當時列強,美國總統制,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共和國制,德國和俄國還是帝制,此時中國就算要革新制度,又應以什麼為參考,從何處下手呢?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社會主義民主專政和資本主義共和都是成功的,但在當時消滅帝制并不是公認的正确選擇,尤其是在守舊派勢力強大,變革體質成本太高且希望渺茫的背景下,“體”又該如何去變呢?
而中體西用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中國傳統的硬殼上鑽開了一個口子。教育上,引入算學、格緻、外國史地、農學、礦學、政治學。商學、兵學等等,并開放報禁,給了知識分子更廣闊的視野,為中國之後的變革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和具有新思想的政治家,工業上,軍用、民用工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産方式和新的階級,也給中國日後的變革帶來了物質基礎、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
我們稱洋務運動是失敗的,因為“它是封建地主階級為維護清朝統治而開展的一場自救運動,但它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從其結果上看,由上而下的洋務運動引入了國外科技和工業成果,開拓了百姓和士大夫們的眼界,用公權力保證了民族企業對外國商品的競争力,也為抵抗列強經濟、文化侵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中國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得以順利過渡,避免了整個經濟體系瞬間崩塌的結果,清政府得以繼續保持有效統治力達半個世紀之久,經濟方面看,洋務運動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總的來說,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思想、軍事、經濟的改革,不但改變了清朝的經濟模式,建成了現代化軍隊,還讓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接觸外國思想,這些都為日後中國革命成功打下了基礎。或許從這一方面來看,用失敗或不失敗來衡量,不如說是其量變暫未達到引起質變的程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