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穎
作為首部全景展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劇,“金秋爆款”《底線》用約520個熱搜話題,連續十餘天取得全端播放市場第一名的成績,佐證着它的火熱程度。《底線》雖然聚焦的是法治,但它以老中青三代法官群體串聯起社會糾紛解決的現實,通過一連串對社會真實案件的改編性呈現,讓大批觀衆掀起了“追劇學法”“圍觀庭審”的熱潮,成功出圈。
衆多周知,特定題材因專業性過強,拍攝難度普遍較高。如何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兼具可看性,是主創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不同于公安與檢察官題材劇天然偏向動作性與懸疑感,法院題材劇集由于法官工作本身的獨立性、回避原則和相對靜止等特征導緻創作難度較大、戲劇性較弱,更是鮮為被搬上熒屏。據了解,《底線》劇組籌備期間主創深入多地60餘家法院和調解組織實地調研,采訪了近200餘名各級法院工作者,沉浸式體驗法院日常工作、生活,劇本前後修改20稿。拍攝過程中,也有法官全程協助拍攝,對劇中内容、場景、服化、道具細節等進行嚴格把關。如此走心的考慮,或許是該劇獲得衆多肯定的前提。
與此同時,“接地氣”“有效普法”“現實參考”等評價,成為《底線》出圈的原因所在。該劇摒棄了傳統的說教式叙事,采用三代法律人的不同作風和思考,展示中國法治思想的進步;并在“大案套小案”“一案接一案”的結構中,以緊湊的輸出,成功科普中國司法改革路上的衆多成果。如“員額制”“成文法”“訴前調解”等專業話題,接連不斷地成為大衆好奇和熱議的對象。當然,《底線》并不是完美無缺,部分人物設置和具體案件,在輿論場上都引發了一些讨論,但作為一部主旋律題材的誠意之作,已值得榜上有名。
有業内人士坦言,主旋律題材“站位”要“高”,避免“高處不勝寒”,主題要“大”,避免空洞口号,内容要“深”,但還得讓觀衆看得懂、喜歡看。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随着藝術創作不斷繁榮活躍,藝術理念不斷升級換代,主旋律作品也開始轉變思維、着力改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進階之路”。
具體而言,前有《覺醒年代》憑借着對真實曆史的還原、細膩的電影質感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風貌,拿下豆瓣9.3的高階評分,讓無數年輕觀衆成為它的“自來水”;以“閩甯模式”為創作命題的《山海情》,好評率直達96%,在國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後有《幸福到萬家》《警察榮譽》《人世間》為代表的作品,通過家庭情感故事、派出所民警日常、鄉村女性成長等不同題材,引發大衆共情。它們幾乎都是從大時代下的普通個體為視角出發,深刻捕捉“人性”百态,再用年輕化的表達吸引到青年人及更多圈層的關注,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雙赢。
在新傳播語态和新審美日益多元的發展中,人們對影視作品的期待和要求也變得更為複雜。一方面,他們期待作品能夠發現屬于他們情感和需求的“小切口”,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求劇集能夠更為真實地表達現實生活。觀衆既是作品的觀賞者、評論者,也是創作者和使用者,如何在新時代的熒屏對話中引發大衆的思想、情感、責任的共鳴,實現作品和現實的雙向奔赴,是劇集背後創作者和傳播者應該考慮的重點。主旋律作品,不僅需要對“命題作文”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妥帖的叙事和專業化的制作,從而激發觀衆的觀看欲望,再反向激勵創作者的審美表達。
《底線》導演劉國彤曾在采訪中說“我們不需要完美的虛假,真實是最有力量的”;《山海情》導演孔笙則說“創作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拍出來的故事,要先能讓我們自己相信,才能讓觀衆相信”;導演李路在回答《人世間》為何觸動觀衆内心時,他表示“因為它沒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難,也沒有回避人情冷暖的揭露,但更重要的是,它發現了那些在苦難中孕育出的關于真善美的花朵”……究竟如何做出觀衆喜愛的主旋律作品,或許每個導演心中的答案并不一樣,但都隐藏着衆多創作者們的智慧和擔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