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匏土革開始?原文27:匏(páo)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三字經匏土革開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27:
匏(páo)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釋義:
匏瓜、陶土、皮革、木頭、玉石、金屬、絲弦和竹子這八種材料制作的樂器,被稱作“八音”。
--------------
1
匏瓜是一種類似葫蘆或梨子形狀的果實。當匏瓜成熟之後,切為兩半,可以當做水瓢,正所謂“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不僅可以做水瓢,還可以做成樂器,比如葫蘆絲、笙(鼓瑟吹笙)、竽(濫竽充數)等。
2
陶土制作的樂器,如埙(xūn),呈圓形或橢圓形,吹之以鳴;如缶(fǒu),它是用以盛酒漿的瓦盆,秦人常擊之以歌。這個樂器在秦趙的渑池之會上比較出名,秦王讓趙王鼓瑟,趙王于是鼓瑟;蔺相如于是請秦王擊缶,秦王卻不肯做,蔺相如送缶于前,跪請,秦王還是不肯做,這時蔺相如距離秦王不到五步,于是就言語威脅秦王生命,左右秦兵想要殺掉蔺相如,但又顧慮到他是趙國重臣,這又是外交場合,不宜撕破臉,于是秦王才勉為其難的敲了一下,以此應付了事。此次外交,蔺相如讓趙國在文戲上不吃虧,廉頗讓秦國難以用武力挾持趙王,可謂文武兼備,沒有讓秦國占到便宜。其實,開放一點的說,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中用筷子敲碗而歌,也未嘗不是擊缶啊!
某日,我去了文昌廣場,遙遙聽見有樂器聲,于是我便尋到附近的一個木椅坐下,邊聽邊背東西。良久,那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就要收拾東西離開了,路過我的時候,我便問道:“剛才您用的是什麼樂器?”“你說的哪一種?”,她邊說邊打開了她的袋子,掏出了三種樂器。一種是我剛來的時候看到的,看起來像是塑料做的葫蘆絲;第二種是陶笛;第三種是埙。我驚訝了,現在居然還有埙這種樂器嗎?我還以為這隻是我在解讀《三字經》過程中,才知道的古代樂器,沒想到現在還有!我既驚訝于中國悠久的文化,同時又覺得我解讀《三字經》的行為是有意義,一方面可以增長我之見聞,另一方面如果讀者看到也未嘗不能增長知識。誠然,這個世界是浩大的,知識是廣博無邊的,各具才能的人更是繁多,所以我總是以謙虛的态度來面對這個世界。
3
皮革制作的樂器,最典型的莫過于“鼓”了。比如說戰鼓,在古代戰場指揮上,擊鼓前進,鳴金收兵。
4
木質樂器,如梆子。
5
玉石制作的樂器,如磬,簡而言之就是玉石片,其厚薄大小不同,以類似編鐘的形式編在一起,敲擊發聲。詩句“萬籁此都寂,但餘鐘磬音”就描繪了這種樂器。
6
金屬制作的樂器,如編鐘、銅鑼、鈴铛。
7
用絲弦制成的樂器,如琴、瑟。李商隐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8
竹子制作的樂器,如笛、箫、快闆。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蘇轼的《赤壁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馮鞏、郭冬臨的相聲用的天津快闆:“竹闆這麼一打啊,别的咱不誇。我誇一誇,這個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這個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兒、大餡兒、十八個折兒,就像一朵花。”
-----------------
中國古代“八音”的概念,使我想起了現代的八音盒,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呢?衆所周知,八音盒是外國傳進來的,那麼它為什麼會被稱作八音盒呢?原來八音盒相對應的英文是music box,翻譯為八音盒是因為參考了古代“八音”的概念,也就是上面所介紹的八種材料制作的樂器。如此看來,“八音盒”這個翻譯就顯得比“音樂盒”更為恰當了。
原文28: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協調。
釋義:
平上去入,所說的就是漢語拼音中的四種聲調,一二三四聲。這四種聲調,讓漢語聽起來抑揚頓挫,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我們漢字是象形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像中國這種同一個讀音,對應的字有多種,這就給外國人學習中文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都是一個音對一個單詞。中國的象形文字對于國家的統一有着不小的作用。盡管中國各地的讀音不同,但是相對應的漢字都是一樣的,這也就保證了大家即使聽不懂對方說的話,但至少還可以“筆談”。口耳相傳畢竟是短暫的,文字傳播才是大衆傳媒,是永久的。
這讓我想到了歐洲的文字,他們原本的語言都是拉丁文,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各自形成了英語、法語、德語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學會一種歐洲語言,其他的語言便更容易學了,因為這些語言都是“親戚”啊!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分化成各種不同的文字呢?因為它們都是表音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