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二記
我們中國的漢字,
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不信嗎?來讨論這個“毒”字。雖然無法一步具體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但能直觀地感受到,它是有害的。
不過,你發現問題沒?“毒”字表示有害,而它從“母”部首,也就是“毒”字字形下部是個“母”字。母親的“母”字,多麼偉大啊,怎麼就和“毒”扯上了關系?
這就不得不說“母”字和“毋”字了。兩字本是同根生,然後分離。奈何年代久遠,地域差别,兩字混合了。
即使是同根,也以母為字源。甲骨文的“母”字很形象。如下圖!看這個甲骨文,展開大腦的想象:一個婦女,正在跪坐,跪坐着喂乳,是不是?圖上,兩點是為了彰顯女性的特征,表示哺育的意思,母親嘛。
後來,“母”字分化出“毋”字,最起碼在金文早期之後。《說文解字》解釋道:
毋,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
為了讓女性恪守婦道,便不準許“母”的某種行為,要對此進行限制。于是,将兩點改為一橫。就是禁止!猶如今天的禁行線路标志牌。
而“毒”字出現的時間就更晚了。據目前考古學的研究表明,“毒”字的古文和字形要到戰國末期才出現。“毒”字雖然沒有很早出現,但跟它所表達的含義一樣的文字卻在甲骨文中出現。
當時,人們發現了有毒的植物,并用于狩獵活動。關于它的意思,《說文解字》裡解釋道:
毒,厚也。害人之草
從這裡可以看出,“毒”字的本義是“害人之草”,即有害的植物,毒草也。當然,又引申到有害的物質。
正因為對人有害,不能夠食用,所以要“止”,禁止它。“毒”字從屮。屮又同“草”。
一棵草,屮;
兩棵草,艸;
三棵草,芔;
四棵草,茻。
四個字,都是“草”。禁止有毒的草,便是“毒”。
顯然,有“止”的意思,就隻能是“毋”字了。這也是正解。
那為什麼“毒”字從“母”部首?
因為“毋”字的隸書化,失形成了帶鈎的“毌”。查閱資料發現,至今韓國、日本的字形都是這樣。但到楷書,又恢複到“毋”,也就是那一撇貫通了。
不幸,“母”字在演變過程中,和“毋”字的那種撇不出頭,是一樣的,均能在碑刻中找到。
這樣一來,母和毋就混合了,一定程度上,“母”字讀作“毋”。一時,“毒”字字形的下部有的是母,有的是毋。
到近代,漢字簡化時,就統一為“母”。
總之一句話,不管怎麼變,“母”字和“毒”字字形下部的“母”部首,意思上是沒有什麼關系的。可是讀音卻讀“毋”,意思是禁止。
每天帶來精彩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