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

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3:53

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注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将健康進行到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左臂右臂哪個準)1

在家測血壓是左臂還是右臂

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注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将健康進行到底!

測血壓,左臂右臂哪個準

在家中自測血壓是防控高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少患者感覺,自測的血壓不太準,而且左臂和右臂的數值不一樣,到底應該以左側還是右側為準?

關于這個問題,業界也一直沒有定論。理論上,距離源頭較近的一側應當壓力更大,就像距離水源最近的水龍頭内總是壓力最大、出水最快。人體的右手肱動脈來自頭臂幹分支,左手肱動脈來自左鎖骨下動脈,按照“水龍頭出水”理論,右臂測量血壓一定會高于左臂。因此,權威的《診斷學》給出的标準推薦是測右手手臂血壓。但也有醫生對數百名患者的左右上臂血壓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的左上臂舒張壓要稍高于右上臂。從解剖學上看,血液從心髒到右肱動脈的距離,比到左肱動脈要遠一點,因此,右上臂血壓比左上臂低,似乎也合情合理。

因此,2018年歐洲心髒病學會給出的高血壓管理指南推薦,第一次測量血壓時,應測量雙上肢的診室血壓,當兩側數值不一樣時,選擇血壓較高的一側上肢,作為日後測量的固定手臂。

盡管權威指南有建議,但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内科博士董逢泉提醒,測血壓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心血管事件,了解心血管、腦血管的壓力是不是過大,會對血管壁造成破壞。總體來說,左右手臂的血壓差異并不大,任何一個健康人的兩上肢血壓都可能存在5~10 毫米汞柱的差異;且即使不換手,同一側上肢連續10次測下來,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比選擇左右臂更關鍵的是,為保持測量的穩定性,建議測血壓前30分鐘内不喝濃茶、咖啡,不吸煙、飲酒,也避免憋尿;測量之前靜坐5分鐘,避免劇烈運動;找準位置,避免氣囊太緊或太松,這樣得出來的血壓數值,才更具臨床價值。

多曬太陽降血壓

英國科學家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曬太陽有助于降低血壓,進而降低心髒病發作和中風風險。

研究中,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員馬丁·費利什教授、皮膚病學專家理查德·韋勒博士和來自愛丁堡大學的實驗醫學及綜合生物學專家一起,以身體健康、血壓正常的志願參試者為對象,展開了日曬與健康的關聯研究。參試者被要求接受兩次日光浴照射,每次20分鐘。第一次照射中,參試者同時接受紫外線和燈熱照射;第二次紫外線被隔離,參試者皮膚隻接受燈熱照射。結果發現,接受含紫外線陽光照射20分鐘後,血管就會擴張且釋放一氧化氮;僅接受燈熱照射者則無此效應。由于一氧化氮有益降低血壓,所以研究者認為,是紫外線而非陽光熱量對降壓起到了關鍵作用,進而降低了發生心髒病、中風或血栓的風險。

費利什教授分析指出,曬太陽的健康受益遠遠大于患皮膚癌的風險。僅在英國,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為15.9萬人,皮膚病死亡人數僅為2750人。多項研究表明,夏季血壓比冬季更低;在遠離赤道、日照相對較少的國家,居民血壓更高,這些都與日照量密切相關。

冬季戴頂帽子能防血壓波動

與夏季相比,冬季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明顯要高,且升高幅度可達41%,其中,卒中相關死亡增加近一半,缺血性心髒病死亡增加1/3。

導緻心血管疾病高發的最直接原因是寒冷造成的血壓升高。低溫情況下,為了減少熱量散失,避免體溫過度下降,在神經系統及激素的調節下,血管收縮增強,從而引起血壓升高。研究顯示,室外溫度每降低10攝氏度,收縮壓将升高6.2毫米汞柱。不僅如此,人體系統對寒冷的調節還可造成心率加快、血液濃縮,心髒負擔增大,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健康人群可以适應上述變化,有心血管疾病基礎的患者就可能面臨斑塊破裂、脫落,并堵塞血管的危險。

心腦血管病患者,特别是高血壓患者過冬必須做好保暖,建議外出時戴上一頂保暖帽,可更好地防範血壓波動。這是因為身體各部位感受寒冷的靈敏程度不同,差異可超過100倍,其中頭面部最敏感,四肢最不敏感。戴上帽子不僅能防止頭部過冷,還可使血壓升高幅度降低,進入溫暖環境後,血壓返回正常值的速度也會加快。此外,人體吸入寒冷空氣,也會造成血壓升高及心率加速,因此冬季外出最好再戴上口罩或圍巾。需要提醒的是,“保暖”不等于“加熱”,過度保暖會導緻體溫過高,一樣會造成血壓升高。

腎性高血壓、高血壓腎病是兩回事

高血壓跟腎病的關系,可能比我們以為的更近。因為與血壓産生和維持相關的三大因素中,有兩個都與腎髒密切相關,包括體内水分的多少,以及血管阻力的大小。

若高血壓長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損傷腎髒;而腎病本身也可導緻高血壓,加劇腎功能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兩病糾纏在一起的結果,就是導緻高血壓腎病或腎性高血壓。

高血壓腎病與腎性高血壓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病史不同,前者是先有高血壓,再有腎損傷;後者是先有腎病,比如腎小球腎炎等,再出現高血壓。主要病患年齡不同,高血壓腎病患者以老年人多見,腎性高血壓則年輕患者較多。由于起始病因不同,兩病造成的身體損傷就會呈現差異。比如,高血壓腎病顯現出的血管損害相對更大,且可能造成眼底病變,腎髒損傷則小些;腎性高血壓反之,對腎髒的傷害更大,血管損傷相對小些,眼底病變也會較輕。

總體來說,兩種疾病表現有相似之處,确診需借助化學檢驗,查看尿常規和血肌酐指标。假如你的血壓高了,尿常規裡紅細胞明顯升高或尿蛋白明顯升高,或者血肌酐明顯升高,很大可能提示腎性高血壓。因為腎髒是産生尿液的,一旦腎髒出問題,第一時間就會在尿裡反映出來。而高血壓導緻的腎損傷,也就是高血壓腎病,除外惡性高血壓,一般引起尿常規明顯變化的很少。

40歲前患高血壓,心髒病風險高

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上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40歲前患有高血壓的人,日後心髒病和中風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美國心髒病學會和美國心髒協會制定的高血壓新指南,為高危人群設定了一個較低的血壓阈值。新指南中,1期高血壓始于130/80毫米汞柱,血壓高于140/90毫米汞柱時,被推定為2期高血壓。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對近5000名參試者進行追蹤調查。研究初期,參試者平均年齡36歲,白人和黑人各占一半。在19年随訪期内,有約230人患上了心力衰竭、中風或心髒病發作。分析結果顯示,年輕時就患有1期和2期高血壓的人日後患心髒病或中風的風險高出約3.5倍。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院對250萬年輕人進行追蹤調查。研究初期,參與者平均年齡31歲。在平均10年的随訪期内,共發生近4.5萬例心血管事件(心髒病或中風)。研究人員發現,與血壓讀數正常的同齡人相比,有1期高血壓的參試者患心髒病或中風的風險高出25%。對于2期高血壓患者,男性該風險上升76%,女性上升85%。

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服用降壓藥可能會産生一些副作用,建議還不到40歲的高血壓患者通過加強鍛煉、改善飲食等方式控制血壓。

陣發性高血壓暗藏大風險

一過性不适最易被人們忽略,但有些時候,這種一過性問題卻潛藏着大危害。比如,陣發性高血壓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包括中風、動脈瘤破裂等。

醫學上認為,高血壓是指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陣發性高血壓則指反複發作的一過性血壓增高,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甚至數天,其典型表現是血壓突然升高,收縮壓可達200~300毫米汞柱,舒張壓達到130~180毫米汞柱,伴面紅、劇烈頭痛、全身大汗、心悸、乏力、疼痛、焦慮、嘔吐、恐懼或有瀕死感,嚴重者可緻心腦血管意外。比如,在情緒焦慮、與人争吵或應激等狀态下,血壓猛烈增高,且伴有上述症狀,一段時間後血壓恢複正常,症狀随之消失,這可能就屬于陣發性高血壓。

陣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包括生理、心理、病理或其他混雜因素。心理因素多與情緒相關,如焦慮障礙、應激狀态、驚恐障礙等。病理因素中,常見的一個為嗜鉻細胞瘤,它是由腎上腺髓質或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形成的一種兒茶酚胺内分泌腫瘤。此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偏頭痛、癫痫、中樞系統病變、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疾病;服用某些藥物、更年期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情況,也都可能導緻陣發性高血壓。

血壓的每一次過度升高,都是對全身動脈血管系統,尤其是心腦血管系統的一次沖擊,還可損害心、腦、腎等靶器官。由于陣發性高血壓造成的血壓波動範圍較大,可導緻血流剪切力的改變,使動脈原本存在的易損斑塊破裂,從而誘發心腦血管事件,尤其是腦卒中。存在動脈瘤的患者,陣發性高血壓更會增大腫瘤破裂的風險。

有血壓波動或一過性高血壓的患者,首先應該采用正确的方法對血壓進行監測。若确診為陣發性高血壓,則要積極尋找病因和誘因,針對性予以治療,如是嗜鉻細胞瘤,要考慮手術治療;與心理因素相關的應做心理治療、行為治療或精神藥物治療。在控制血壓方面,陣發性高血壓可使用短效降壓藥物治療,在血壓控制後,一般不需長期服用降壓藥,但要重視預防陣發性高血壓的反複發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