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蘇敏這個名字嗎?
因為丈夫做出家暴、冷暴力、經濟AA等等一些冷漠沒愛的行為,2020年,她選擇自駕遊“出逃”。
2年的時間,蘇敏自駕8萬多公裡,遊曆了國内10多個省份。
今年,58歲的她趕在中秋節回了趟家。
原因主要是對女兒的思念,也有一些必然因素。
比如在中秋節前的半個月,8月25日,《人物》記者陪蘇敏走了一段。
當時“追随”她的粉絲(受她鼓舞的,有相似經曆的自駕遊女性),都已經回家了。
隻剩她還在車上。
當蘇敏被問到是否也會和解回家?
她說:“和解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丈夫早就打電話溝通了。”
女兒女婿也說這件事不可能發生,毫無希望。
但是蘇敏也說,自己的旅程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
“最多三五年,還是要回歸家庭,至于回去後會發生什麼,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提前的回家沒有改變什麼。
結局正如蘇敏進入河南地界時所料想的一樣。
9月8日晚上,蘇敏駕車回了河南鄭州的女兒的家裡。
3天後,丈夫也受邀前來相聚。
時隔2年見面,進門第一句話,丈夫說的是:“你還有臉回來!”
不是問句,而是歎句。
“你在外面不是很能的嗎?
“混不下去了是不是啊。”
面對這樣輕蔑的嘲諷蘇敏沒有搭腔。
但很快熟悉的暴風驟雨還是來了。
丈夫拿起一碗面筋湯,邊吃着邊罵:
車子的窩(凹痕)是不是回老家撞的?
門沒關吧?
一家人弄得像兩家人似的……
他對錢财的斤斤計較也沒有改變。
丈夫再一次問起了過路費的問題。
當年蘇敏出門後,丈夫就給她打過一次電話,不是關心她的安全,而是向她索要高速過路費。
隻因為ETC綁定着丈夫的卡,蘇敏過高速時花了錢。
當時似乎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如今舊事重提,丈夫越罵情緒越激動,最後當着小孫子的面,砰的一聲把碗摔在地上。
“我也不怕你拍,反正我就是這樣”。
稍稍令人安慰的是,80歲的母親、弟弟和弟媳等家人對往日的傷疤都保持着一個默契。
報喜不報憂,他們沒有要求蘇敏解釋太多。
“回家這幾天,主要在陪伴母親。打掃了屋子,陪着母親上街購物,也收拾了房車。”
然後蘇敏和娘家人一起吃了月餅。
月餅是蘇敏回來時買的,超市裡最好的一款。
不過媽媽還是忍不住問:“都六十的人了,還在外面漂,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也不知道會不會碰到其他的事情?”
蘇敏則回複媽媽:“你看我這不是挺好的嗎!”
“出逃”後的2年間,無論是身體或者心理狀況、經濟狀況,蘇敏确實得到了很大改善。
從結婚到2020年,過去整整30多年裡,她都是抑郁的、被管控的。
因為丈夫的“大男子主義”思想很嚴重,幾乎不做家務,照顧老人孩子、操持家務等等他全都扔給蘇敏。
他還總是挑剔蘇敏做得不好。
“我做的每一件事,丈夫都會反對。”
蘇敏問丈夫為什麼挑刺,丈夫就會狠狠地瞪她一眼,“你做錯了還怨我挑刺”?
随即手邊的凳子便會向蘇敏砸來。
為了女兒和外孫,蘇敏忍了下來,但忍讓并不意味着能讓丈夫滿意。
兩人是經媒人介紹認識,婚前沒有感情基礎,見了幾次面後他們就匆匆結婚了。
也是因此,從結婚開始,丈夫就像防賊一樣防着蘇敏。
自己花錢大手大腳,蘇敏花錢他卻斤斤計較。
家裡的每一份開銷他都查得清清楚楚,後來更是和蘇敏實行AA制。
他一個月退休金4000多塊錢,但是他從來不會給我花一點,就連春節走親戚,都是他這邊的親戚他自己出錢買禮物,我娘家的親戚我自己花錢走動。
在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打壓下,蘇敏想要一死了之。
在一次和丈夫的沖突中,蘇敏沖自己紮了三刀。
活下來是幸運也是不幸。
後來,蘇敏被确診為中度抑郁,至今車上還備着抗抑郁藥物。
當然,她現在已經不用吃了。
故事從2020年,蘇敏開始自駕遊時就改變了。
彼時 ,她是一個拿刀捅自己的抑郁病人。
如今,她是個愛穿花裙子,會畫眉,一笑就會露出牙齒的女人。
每到一個城市,她除了上傳視頻,還要回複粉絲消息,還要抽空去看看别人的視頻,借鑒學習。
有一次,蘇敏在拉薩碰到和丈夫在一個單位工作的鄰居,蘇敏才得知丈夫的工資其實有6000塊,卻一直瞞着她往低了說。
蘇敏很生氣,但她也不會太在意,因為自己的生活已經足夠充實了。
在自駕途中,蘇敏遇到過仰慕自己的小老弟,還有很多姐妹團。
雖然對愛情已經不向往了,但生活的浪漫還是足以讓她看清很多,學會很多。
另一方面,兩年來的視頻内容也反映出了蘇敏生活的一種改變。
她原來開的是4萬塊的小汽車,女兒出了3萬,自己出了1萬。
空間很小,蘇敏隻能把帳篷等自駕裝備放在車頂,鍋碗瓢盆堆在後備廂。
這幾年換了大車,她真正“有了一個家”。
粉絲也從幾千累計到了百萬,路上很多驢友都能認出她,并邀請她免費跟團。
這說明蘇敏的人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說明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會因蘇敏而改變,然後再次反饋回來,鼓勵蘇敏繼續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過,話說回來,和中秋節回家依然被嘲諷的狗血現實相比,這點改變似乎微不足道,反而更像個笑話。
畢竟出走兩年回家後,一切還是老樣子。
母女都在各自的痛苦中掙紮,那個男人卻始終我行我素。
太諷刺了。
很多人也在評論區勸蘇敏,不離婚還等什麼。
也有人喊話:我們把你當英雄,你自己當了逃兵。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敏的故事,給了許多正在或者被迫承受不幸婚姻的女人一個很好的範本。
可蘇敏還遲遲沒有下離婚的決定。
如果以前是因為條件不成熟,現在她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蘇敏的解釋是,她有兩面性。
“我知道現實,我也抱有期望,我希望我們兩個能平心靜氣地談談。我希望我們一個大家庭能和和睦睦地過下去。
“就像開車過彎一樣,我不知道會看到怎樣的風景,山的那邊是滿眼綠色,還是滿目瘡痍。”
其實,很多人不過是用自己的認知去神話一個被推到大衆眼前的人罷了。
她們的本身是她們自己,而不是大衆認知中理想化的、完美印象的投射。
雖然56歲自駕遊很叛逆,但不可否認,蘇敏仍然是一個傳統女性。
就像她認為自己必須帶孫子,出門前習慣性把家裡人的鞋刷一刷一樣,性别規範着她。
再比如年輕時,蘇敏就因為女兒下不了決心。
這次回家她更加清楚丈夫的狀況,一旦她選擇離婚的話,女兒的處境就更難了。
女婿形容她是,既有老一輩思想的束縛,又有對這種新生活的向往。
這種擰巴,是短短兩年旅行不足以抵消的。
如此一來,離不離婚,她也無法決定。
甚至結婚證已經丢了,想要離婚,還得先結一次。
這種矛盾也是很多婚姻的縮影,是很多女人一輩子做不了自己,隻能選擇隐忍的原因。
可能個體面對的會有差異,比如有的不是和丈夫的矛盾,而是映射在婆媳問題、親戚問題或者子女問題上。
但歸根結底是相似的,各種角色的責任使她們看清了生活,但也種種程度上束縛着她們。
看似灑脫的靈魂,其實都在拉扯着務實、世俗。
面對這些問題,有些人會選擇逃避,有些人會選擇打破。
但問題在于,改變了不一定美好,可能頭破血流。
逃避的也不一定越陷越深,陰影裡偶爾也會照入陽光。
如果我們和蘇敏一樣,攤上這樣的的丈夫,到底該如何選擇?
真的無法回答。
對于女性生命如何舒展,蘇敏也好,各種意見也好,提供的隻是一種路徑,而不是終極答案。
因為人的思想、環境不一樣,蘇敏能看得開,不一定别人能看得開。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一次駕車逃離可以找回自己的生活,那一定也有更多種方式讓我們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管選擇哪種,對自己負責,能坦然不後悔就足夠了。
其實很多決定可能當時也隻是想做就做了,出于本能地感覺到那個選擇對自己更好。
然後再一步一步地去生長,去變得更好。
就像這次回家之後,蘇敏先給自己做了一碗面筋湯。
以前是家裡人想吃,她才會做,兩年的漂泊讓她明白,自己想吃就可以給自己做。
她還說,會盡快再次開始自駕遊。
“等胳膊上的傷好轉一些,就會出發,再次踏上旅程。”
這一次,她的第一站不再是南下孤獨旅行,而是北上河北看望朋友。
由于即将滿60歲,蘇敏也準備在那裡更新一下駕照。
待到天氣轉冷之後,她再折返繼續往南走,到雲南、廣西、海南等暖和的地方去。
相信不久,我們還會再次講述蘇敏的故事。
也許那個時候她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可能是一個好的結局,也可能依然狗血。
但是不管怎麼樣,隻要在路上,隻要生命還在流動,今天這條路永遠會比昨天好看。
也希望自己,希望我們,永遠在“路上”。
圖片及資料來源:
《「出逃」女人蘇敏,駕駛她的車》,人物,2022.08.25
《自駕阿姨“出走”2年後回家,丈夫:你還知道回來》,紅星新聞,2022.09.13
《失去很多選擇,婚姻套牢了女性?》,躍報,2022.09.12
《那個登上紐約時報的中國大媽,離家出走2年後,剛剛回家了》,北美省錢快報,2022.09.14
作者:正經嬸兒,人文博士,情感博主,二胎媽媽,暢銷書作家,影響千萬女性,傳遞閃閃發光的正能量。來源:正經嬸兒,聆聽直擊心底的智慧觀點,同50萬 優秀靈魂一起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