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地位普遍高于女性的我國古代社會,曆史舞台上往往是男性擔任主角,大放光彩。這就導緻了我國曆史上,不論是出将還是入相,都少有女性的身影,再加上後來對女性的限制愈發過分,她們幾乎不能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生存和生活。
即使如此,我國古代依舊有着許多的傑出女性成功上位,在寫滿男人名字的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舉例來說,作為英勇女性象征而被創造的花木蘭、在小說演義中保家衛國,抗擊西夏的楊家十二女将、兩宋之交抗擊金國的梁紅玉等等,都成為了民間津津樂道的女性英雄形象。
不過,其中有些人物和其事迹是文學藝術作品創造出來的,而南北朝末年緻力于維護和平、平息戰亂的巾帼英雄冼夫人卻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她為什麼被奉為"嶺南聖母"?她又為嶺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南朝梁天監十一年(512),冼夫人出生于高涼郡,也就是今廣東省高州市一帶。據《隋書》第八十卷關于當時著名女子的記載:"谯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也就是說,冼夫人是嶺南首領之女,她的家族世代在此鎮守,占據着周邊的山林和洞穴,且統轄的人口達到了十幾萬戶,俨然一方霸主。
冼夫人出身蠻荒之地,血統也并非是中原大地上普遍的漢人血脈,她的民族名叫"俚"。今天我們在組成中華民族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已經無法找到俚族的名字,他們大體上是上古時代越人的後裔,居住在今天廣東南部的雷州半島一帶。後來逐漸向北遷徙繁衍,成為了嶺南地區的主要民族,最終逐漸和其他民族融合,消失在曆史中。
冼夫人身處當時強盛俚族的領袖世家,倘若昏庸無能,當然是無法青史留名的,據史書記載:"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衆,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于本鄉。"冼夫人機智過人、賢惠開明,得到了部族人民的廣泛支持。此外,她勸人向善,在嶺南地區調節争端,維護了當地的和諧與穩定。
冼夫人既聰慧異常,又心地善良,在被羅州刺史馮融聘為兒媳後,她盡心竭力輔佐丈夫馮寶,協助他治理百姓、建立威信。史載:"夫人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
沒過多久,冼夫人便将嶺南發展得井井有條,引得衆多勢力争相結交。
大寶元年(550),高州刺史李遷仕趁着大将陳霸先北上征讨侯景的機會發動叛亂,事發前,他征召馮寶,準備借他之力為己所用,但冼夫人将他的想法看穿,阻攔住馮寶,并最終用計将其平定,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後來,陳霸先自立為帝,建立陳朝,而馮寶則在不久後撒手人寰。他去世後,各部族陸續發動了一些小規模騷動,冼夫人很快從喪夫的悲痛中脫離出來,安撫各地人民,史稱:"懷集百越,數州晏然。"
陳朝建立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纥便陰謀作亂,他本想拉攏冼夫人這一勢力,便勸誘其子馮仆。
但冼夫人對孩子堅定地說道:"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辄負國家。"在冼夫人和陳朝軍隊的共同剿滅下,歐陽纥兵敗。戰後,鑒于冼夫人的功績,朝廷"诏使持節冊夫人為中郎将、石龍太夫人,赉繡幰油絡驷馬安車一乘,給鼓吹一部,并麾幢旌節,其鹵簿一如刺史之儀。"
陳國被隋朝攻滅後,嶺南各地失去了依靠,便"共奉夫人,号為聖母,保境安民。"即使隋軍勢如破竹滅亡了陳國,但嶺南地處偏遠,難以強攻,于是楊廣便派陳朝後主寫信給冼夫人,讓她率土歸降。冼夫人盡管個人情感上十分悲痛,以緻"集首領數千,盡日恸哭",但還是依從大勢,選擇了歸附于隋。
仁壽二年(602),九十歲高齡的冼夫人駕鶴西歸,留下了一段治理嶺南的傳奇。
她之所以被稱作"聖母",是因為她德高望重、為人尊敬。而她對嶺南發展的貢獻,無疑是她在發展生産、化解紛争、促進和諧等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嶺南得以逐漸擺脫蠻夷之地的形象,這為它日後的蓬勃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本文作者為“古今事”平台邀約作家 煮酒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