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0 17:54:5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四——天龍山石窟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1

文/朗讀者 碧澗流泉

天龍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裡處的天龍山。石窟主要分布于天龍山的東西兩峰,東峰為“仙宕山”,西峰稱“大佛山”,雙峰對峙,風采獨具。石窟始鑿于東魏武定年間(543-550年),曆經北齊、隋、唐、五代的不斷開鑿,形成了較為壯觀的規模。其雕刻藝術以精練、細膩、富有情感著稱于世,反映出我國南北朝至隋唐各個時代的石窟藝術和石窟發展史,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山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共有造像500餘尊,浮雕、藻井、飛天等1144尊(幅)。在東西兩峰南坡的山腰間,開鑿了25個石窟,即東峰12窟,西峰13窟,一眼眼如同危樓門窗的洞窟,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依自然地形而建,相互掩映從北向南排去,窟與窟之間有山徑相連,綿延1400多米。除第11窟面東,第19、20窟面西外,大部分都是坐北向南。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2

天龍山石窟,最早的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他開鑿的東峰第2、3窟是天龍山最早的洞窟。兩窟同時開鑿,大小相同,形制一緻,為三壁三龛式,造像表現手法以線條刻畫為主,強調衣紋動感和韻律感,與北魏晚期的造像一樣,透露出“清秀飄逸”“褒衣博帶”的藝術風格。

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而自立北齊。天龍山北齊洞窟共有三窟,即東峰l窟、西峰10、16窟。北齊洞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洞窟主室前雕鑿了仿木建築式的前廊,前廊雕有兩根八角柱,柱下有覆蓮柱礎,柱頭上有額枋,枋上雕一鬥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這種前廊後室的洞窟形制是模仿寺院大殿建築而來的,為研究北齊的木構建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窟門兩重,窟内造像追求表現人體健壯肌肉的寫實手法——即“像人之妙,張得其肉”,較之東魏風格,立體感更強。這兩個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被專家們視為我國石刻藝術從北魏至隋唐發展的界碑。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3

天龍山石窟中,唯一的隋代窟是東峰第8窟,是晉王楊廣駐守晉陽期間即隋開皇四年(584年),劉瑞等人為隋文帝、皇後和太子祈福所開鑿的。這座石窟是天龍山石窟群中比較大的一座,為前廊後室,前廊雕有4根圓形立柱,窟内有一個四面開龛的方形塔柱,相當于寺院中的佛塔,稱為中心塔柱窟,也稱塔廟窟。隋代造像的風格與北齊極為接近,佛像頭頂的肉髻低而平,而相趨于柔和圓潤,上承北齊造像端莊慈祥的風格,下開唐代造像豐腴自如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4

2020年9月14日,國家文物局監測發現,日本東瀛國際拍賣株式會社拟于東京拍賣一尊“唐 天龍山石雕佛頭”,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在曆史上流失的文物。經組織鑒定研究,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隋代),于1924年前後被盜鑿并非法盜運出境。為此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确定“叫停拍賣、争取回歸”的工作目标,10月15日緻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10月16日,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國家文物局與拍賣行董事長張榮取得聯系,鼓勵促成文物回歸。10月31日,張榮與日籍文物持有人談判完成洽購。經國家文物局充分溝通,決定将佛首捐獻中國政府。11月17日,我駐日使館舉行文物移交儀式,張榮将持有的天龍山石窟佛首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移交使館保管。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5

2021年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天龍山佛首在春晚舞台上首次和全國人民見面。該佛首是第一尊從日本回來的天龍山佛首,也是春晚上首次亮相的國寶。這尊佛首見證了天龍山石窟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實物标本意義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6

唐代是天龍山開鑿石窟的鼎盛時期,共開鑿了18座(其中4座無編号)洞窟。唐代石窟的風格、造型、表現手法與前朝相比,更加洗練娴熟,造像有了明顯的親切感和人情味,面相多呈豐滿秀美、活潑自然之态。如第17窟端坐在須彌座上的佛像和脅侍菩薩,衣紋清晰,線條深刻,顯得十分健勁敦實,是唐初的傑作。第21窟正面菩薩面部豐潤,頭束高髻,細微的動态和膚肌的彈性都雕鑿得十分準确、逼真,俨然是一位女子的肖像。這是唐代寫實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充分反映出唐代雕鑿藝術的高超造詣和寫實技巧。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7

晚唐至五代時期雕鑿的石窟隻有一個,即第9窟。這是天龍山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窟。此窟為摩崖大佛龛,後人為了保護石佛群像修建了漫山閣,為天龍八景之一“佛閣停雲”,今天已經成為天龍山标志性建。閣内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一尊高為7.55米的倚坐彌勒佛。佛祖頭頂采用右旋狀螺髻,面容慈祥,額間有明毫。佛像身披雙領下垂式袈裟,右手上舉,左手撫膝,施說法印。雙足各踩一朵蓮花,佛座上雕有伎樂。下層有三身大菩薩像,正中一身為十一面觀音立像,觀音左邊是騎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合稱密宗三大士。其中,十一面觀音像塑造得最為精美,菩薩頸戴華麗的項圈,手臂都有臂钏和手镯,雙肩較寬,胸部和腹肌微微鼓起,雕刻出明顯的乳房線,細腰窄臀,下身顯得尤為修長。菩薩的身姿有優美的動感,整個身體扭成三道彎,顯得婀娜多姿、妩媚動人,使這位佛國神祗既具有莊重慈祥的神韻,又展示出唐代貴婦人豐腴富态、雍容華貴的風采。這種既是菩薩,又似貴婦人的菩薩形象,更貼近現實,也更容易為世俗社會所接受。我國著名雕塑家傅天仇、錢紹武認為,這尊石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最精美的典範之作。

天龍山曆代的石窟造像都是同時期的傑出之作,其娴熟的雕刻技法、生動的藝術形象、精深的佛教内容和豐富的生活氣息,令衆多專家學者歎為觀止,堪稱我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服飾、佛教文化以及審美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天龍山風景名勝區,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迩、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于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8

天龍寺與天龍山石窟同為天龍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清代改稱聖壽寺,2017年修建時又恢複原名天龍寺。該寺始建于北齊皇建五年(560年),其中力上、佛像、脅侍諸像,雕技甚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閻軍火毀,幾成廢墟。天龍寺,是解放後複原重建或遷建的。除寺門兩側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佛外,其餘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從晉祠北大寺村遷移來的明初重建的北齊崇福寺大殿。殿内塑置釋迦牟尼的三身佛,即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右為應身佛,是釋迦牟尼佛。寺的東側有鐘樓,後部有禅堂院、九蓮洞,是僧尼的修禅處與宅院。寺的西側有北漢建的千佛樓,樓已毀,存珍貴的《千佛樓碑記》石刻。天龍寺山門前有一株曆千載而高不盈丈的奇異古松,這就是天龍山的迎客松---蟠龍松。其形似華蓋,勢若遊龍,老樹新枝,層層穿結,若靜似動,情趣盎然,樹高約3米,斑駁嶙峋,盤根錯節,枝幹向四面平伸輻射,濃密的樹冠舒展開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綠陰面積近300平方米,形态之奇峰,完全是吸收自然之精華天然形成,舉世罕見。據了解,這樣的奇松在全國僅有4棵,其他3棵分别在天津、北京和山海關。天龍山的蟠龍松,早在明代,它就被稱為“虬柏蟠空”,也是天龍山的八景之一,同時還有“崇山環翠”“佛閣停雲”“石洞棧道”“龍灘靈澤”“高歡暑宮”“鼎峰獨峙”“柳跖旗石”。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9

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并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成為天然的避暑勝地,酷暑季節,當人們酷熱難耐時,天龍山上依然涼爽如秋。平均氣溫比平川低攝氏5-7度,再加上幽靜的山林,新鮮的空氣,處處鳥語花香的環境和積澱深厚的曆史文化,是城市中享受不到的仙境。

魏晉南北朝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北齊隋唐及五代)10

2018年,太原人眼中的“網紅橋”,在天龍山旅遊公路通行,全程29.5公裡。由于垂直落差高達350米,又是依山而建蜿蜒而上且造型獨特,風景很美,可以俯瞰太原,便很快在抖音、朋友圈走紅,著稱“網紅橋”,慕名而來的遊客大增。時值“二青會”在太原開幕,“網紅橋”更是聲名大噪。如今,遊覽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石窟和寺廟等景點時,“網紅橋”也為廣大遊客帶來了新的體驗和美的感受!

總之,在了解天龍山石窟同時,還簡單了解了天龍寺、蟠龍松等,之外,天龍山風景名勝區還有覺涼亭、漫山閣、 白龍洞、香爐峰、七松坪、觀音塔、柳跖旗石、柳子溝、天龍山瀑布、天龍冰瀑等景點,這裡不一一介紹,希望廣大的遊客朋友盡情去遊玩去、了解去、享受吧!

在此,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要給大家介紹。天龍山石窟是被破壞較為嚴重的石窟,一百年前大量精美的石窟造像流失于日本、美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瑞士、加拿大等國家的多個博物館及私人手中,國内的參觀者即使能夠看到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也無法了解其原始洞窟語境。為了讓流失百年的石窟震撼回歸!2014年,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由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天龍山文物保管所合作,開始了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項目。于2019年9月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展在太原市博物館順利開展!被盜前的天龍山石窟,令人震撼的美,令人扼腕的痛!不管怎樣,運用三維掃描、數據建模、數字虛拟複原等科技手段,以3D投影、大型數字洞窟沉浸式體驗、VR虛拟體驗、全息展櫃、互動透明信息屏展櫃、高清視頻、互動體感多媒體等展示形式,将石窟本體與被盜造像合歸一體,廣角度、多層次、近距離地展示石窟破壞前的原貌,再現天龍山石窟的輝煌和魅力,題為《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展》,正式回饋國内公衆。展覽通過“序”、“山”、“佛”、“人”四個版塊,展示出天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與晉陽城的曆史淵源、各期石窟造像的原始風貌和藝術特色、近代的文物流散史以及艱苦卓絕的人功。展覽為古老的文物插上科技的翅膀,借助科技力量讓更多文物珍存再現輝煌,給予國内外遊客一個更深更好地了解天龍山石窟曆史風貌一個更好的平台!

相關詩集

遊天龍山四首

王庭筠

帝遣名山護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

山僧乞與山前地,招客先開四十雙。

手拄一條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錢遊。

夕陽欲下山更好,深林無人不可留。

王母祠東古佛堂,人傳棟宇自隋唐。

年深寺廢無僧住,滿林西風栗葉黃。

挂鏡台西挂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

寒雲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

王庭筠(1151-1202年),字子端,自号黃華老人黃華山主,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或說熊嶽(今遼甯熊嶽)人。金大定十六年進士。官至翰林修撰。

天龍寺

張冕

谷合溪回山最幽,寒雲深鎖梵宮秋。

懸崖風逐黃花落,碧澗霜萦紅葉流。

門對虬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

梵王家法如此妙,願聽經言石點頭。

張冕,山西孝義人,曾任山東巡按副使

重九登天龍山留别

吳廷鸾

晉陽山川險,天龍獨秀奇。

仰視接天宇,巍哉此藩籬。

晉陽古城無覓處,至今仍以唐風著。

枭雄多起晉陽城,此地龍盤可虎踞。

天龍不見龍之迹,放眼秋山翠欲滴。

覽盡松柏十萬株,黛色參天二千尺。

柏森森,松青青,峰回路轉步履輕。

志在拿雲摘星鬥,眼前豈畏龍山橫。

龍山妙在石窟中,石佛造像奪天工。

惜我江山曾無主,仙人被劫走西東。

幸留數尊不辭漢,方今才未北群空。

或正襟以危坐,或含笑而慈容。

似移步兮欲動,覺飄衣兮臨風。

淡雲袅袅入仙境,依稀隐現蓬萊宮。

耳邊竊竊聞天語,天上竟多白頭翁。

忽來風騷雲霧散,綠陰深處啟帷幔。

逶迤綿延現紅牆,半山系腰開生面。

共道天龍寺獨佳,孤松傘蓋倚門站。

參差殿閣勢崔巍,重疊俯仰望不斷。

曲徑通幽綠波裡,畫棟雕梁依山起。

新顔依舊古風存,廊下碑林镌青史。

叢菊能解素秋心,噙香蘊秀猶如唉。

我自潇汾岸邊來,天龍一遊歎觀止。

吳廷鸾,1935年生,山西太谷人,榆次市志主編。

天龍山石窟

闫自忠

天龍石窟勢巍峨,百佛千神剩不多。

應記民窮國弱日,文華瑰寶唱哀歌。

闫自忠,1943年生,筆名秋桐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天龍山三首 (馬鬥全)

石窟

上下東西幾洞門,偕朋尋覓各銷魂。

一千五百年間史,都在蒼涼壁上存。

山中昔有高歡避暑宮

惟見涼亭不見宮,滿亭清爽是松風。

卻憐久在并城住,避暑何曾到此中。

蟠龍松

真見虬龍婉轉蟠,蟠成一景在龍山。

舉身長作招人态,未解何時似我閑。

馬鬥全,1949年生,山西臨猗人,山西社科院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西詩詞學會副會長。

原創作者/碧澗流泉

來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