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8 10:49:58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點點方法的改變都有可能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巨大的變化。

用最正确、最合适的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的更成功,才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優秀。

作者 | 哎呀媽

做父母不用考證,但不能不學習。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映射着父母的價值觀、教育理念和方法。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要先更新自我。

今天,送你10個教育孩子的黃金法則,助力你成為更好的家長,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

歸屬法則:

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曾一針見血指出:

許多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沉迷網絡、撒謊等問題,最大的成因通常和家庭環境有關。

一個孩子,若是看不清自己在家裡的位置,感受不到和父母的親密聯結,就容易産生強烈的缺失感。

知乎一位網友分享,打小記憶裡都是父母争吵、打架的畫面,365天安靜的日子屈指可數。

每當家裡鍋碗瓢盆摔一地,咒罵聲接連不斷,他滿腦子都是“他們不愛我,我不屬于這個家”。

一個無法給孩子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家,隻會讓孩子本能地排斥和抗拒。

因此,與其想方設法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生活,不如讓孩子在家裡感受到最基本的理解和接納。

生活中難免有沖突紛争,父母也要注意正面引導,不要遷怒孩子。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3

希望法則:

教育要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見過很多對孩子苛刻的父母:

明明有顆愛孩子的心,說出來的話卻滿是挖苦、貶低和嘲諷。

以為高标準嚴要求,能使孩子自律、上進。

卻不知,否定的話,或許能激起孩子一時的進取心,但長時間的打壓,隻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魏書生曾把一位隻考了8分的學生叫到跟前,先是任由學生吐槽抱怨“怎麼學都學不會”。

然後耐心開導:

“你看你自己,不聽課、不寫作業、不看書,還能考8分,不正說明有天賦嗎?”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4

不過一句話,瞬間點亮學生眼裡的光:原來自己還有希望,不要放棄自己。

真正的好教育,不胡亂給孩子下定義,而是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鼓勵他,誇獎他。

越是差勁的時候,越要給他種下希望,給予足夠的支持和信任。

無條件接納和正面賞識,才能讓孩子看到前進的方向,激勵孩子走的更遠。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5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6

管理法則: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有管教的責任

有句話說:“沒有管不好的孩子,隻有不管的父母。”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有管教的責任。

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裡的千萬富翁哥哥和一貧如洗弟弟,讓人看到教育的參差。

比起早早就被父母要求出去賺零花錢的哥哥,弟弟過得輕松快活:

什麼事都不用做,想吃東西睡覺随他去,無聊就跑去學校和教堂破壞公物,賣小黃書買煙。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7

不管他多任性無理,偏心他的父母都覺得無所謂,他開心就好。

而哥哥,卻每天忙着幫别人遛狗、修草坪、送報紙打工,不敢懈怠。

就這樣,一向被高要求的哥哥自律、睿智、上進,成為身家千萬的企業家;

而弟弟,懶惰閑散慣了,隻會向别人伸手索取,活得落魄不堪,連一間容身的地方都沒有。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8

該管教的時候不管,放縱孩子的教育,隻會親手斷送孩子的後路。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9

聲音法則: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育兒專家陳美齡在《家長不要做的35件事》中主張“不要在孩子向你提問時說‘等一下’”。

即便手頭上正在做其他事情,隻要孩子有需要,也要停下來聽孩子說什麼。

有一次她正在炒菜,兒子突然興高采烈問她“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她當下立即關掉煤氣爐,耐心聆聽兒子的問題,并帶領兒子一起尋求答案,滿足兒子的好奇。

大部分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看來可以“等一等”,但孩子想的卻是“快點回應我”。

他毫無保留的表達出自己的困惑,需要的就是被聽到、被理解、被共情。

許多父母一到孩子青春期,想和孩子說說話卻得不到任何回應,于是責備孩子叛逆不懂事。

然而一切都有因果,十五六歲的孩子不願開口說話,極有可能是他五六歲時說話父母不聽。

想走進孩子的内心,最關鍵的鑰匙正是父母的耳朵。

正視孩子的聲音,是給孩子最好的共情。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0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1

榜樣法則:

不要要求孩子,而是要做給他看

俞敏洪有一次和李玫瑾教授交流,說到自己的兒時經曆:

從小父母教他吃虧是福,跟别人分東西時,一定要把更多的一份給别人,自己拿更少的一份。

那時他不懂,多少覺得吃虧。

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一言一行都貫徹着父母美好的修養品德,最終成就了他的“新東方”。

公司運營困難,别人想着明哲保身,他卻心系别人,毫無保留奉獻自己。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2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言傳的效果,遠不及身教。

父母通情達理,孩子善解人意;父母辛勤能幹,孩子積極上進;父母嚴以律己,孩子自覺自律。

想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做給孩子看就行了。

孩子從體驗中學習,他在父母身上看到的都會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留下印記。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3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4

求同存異法則:

尊重孩子和自己的“不一緻”

暢銷書作者、矽谷帕洛阿托高中老師沃西基在教育上遇到過這樣的難題:

耶魯生物專業畢業的女兒突然跟她說,自己的理想是當保姆。

一個常青藤高材生,放棄令人羨慕的offer,卻跑到大街上貼廣告看誰家需要保姆。

這事擱誰身上都覺得不可理喻。

但沃西基選擇尊重、忍住不說,雖然心裡覺得可惜,但還是相信女兒有自己的打算。

與此同時,也給女兒提供一些招聘信息,讓她知道哪裡在招生物學的人。

不久後,女兒“終于”回心轉意,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并創辦生物公司,成為億萬富翁。

孩子的出發點和立場,總有和父母相悖的時候。

與其堅持“我是對的,你不對”的觀念,不如耐心接納、充分尊重。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好好思考、探索,他才會知道什麼是自己将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标。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5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6

慎用懲罰法則:

亂用父母的權威才是問題

教育孩子時,父母容易走進一個誤區:

當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或做錯事時,就用懲罰的方式告誡孩子,糾正孩子的行為。

打手、罰孩子面壁、不準孩子做喜歡的事情、破壞孩子心愛的東西、剝奪孩子某些權利……

簡單粗暴的教育,無法給孩子真正的反思和覺醒,反倒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和陰影。

《超級育兒師》裡有個小男孩因為不聽話,被爸爸要求罰站。

生性好動的他,隻要稍有反抗,就會面臨更嚴苛的懲罰:不許動、自己打自己的手掌心。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7

不管他哭得多崩潰,爸爸都視若無睹,咬牙切齒控制着他,逼他就範。

孩子做錯事,管教無可厚非。

但教育,不是濫用父母的權威随意發洩情緒。

錯誤的懲罰,隻會掩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需求,阻礙孩子正常的成長。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8

後果法則:

孩子吃一塹,才能長一智

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說:

“一個孩子應該經曆不當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而不是受到錯誤的懲罰。”

和懲罰相比,孩子通過切身體驗感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自我糾正的成效更好。

一位媽媽帶着3歲多的兒子開車外出,兒子無聊想喝酸奶。

因為擔心他在車上喝灑得到處都是,媽媽試圖勸他不要喝,可是越勸,兒子越堅持。

為了避免更大的争執,媽媽決定忍住火氣,放手讓兒子做主,不再幹涉。

果不其然,酸奶灑了出來,搞得後座黏糊糊一片。

這時媽媽耐心詢問道:

“我看到酸奶灑得到處都是,現在該做什麼?我們一起做吧。”

結果兒子不但主動把後座收拾幹淨,也不再提出要喝酸奶的請求了。

孩子不像大人邏輯性強,無法推斷事情的後果。

如果父母反複勸說,孩子還是不聽,不妨放手讓他承擔一次。

隻有他自己經曆後,才會在以後類似的情形中,及時調整過來,避免犯錯。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19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0

力量法則:

永遠不要和孩子鬥強

一位從事家庭教育輔導二十餘年的前輩說過:

“現在的孩子,吃軟不吃硬。

越和他杠,他越逆反、對抗,甚至慘烈的暴力相向。”

現實中很多這樣的新聞:

孩子說不聽,要他往東他偏往西,多說幾句就吵起來,打起來,還理直氣壯打電話報警說自己被“家暴”;

要不然就是,一言不合幹脆摔門就走,兩天鬧離家出走三天鬧自殘……

試圖用父母的權威壓制孩子,隻會激發他本能的攻擊性。

和孩子鬥狠耍硬,最終換來的是兩敗俱傷,父母的一敗塗地。

到了一定年齡,父母要學會示弱,這不是軟弱,更不是放任孩子的任性。

而是以接納、尊重孩子為前提,以柔克剛,更好地走進孩子内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1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2

獨立性法則:

獨立的孩子,才能扛住世界

鄰居家小孩14歲那年去外地遊學,自己收拾行李、訂車票,獨自坐了十幾小時火車。

到了目的地後,因地陪臨時有事暫時接不了他,他被迫滞留在火車站裡。

第一次出遠門,又遇到這種事,他沒有慌亂害怕,而是淡定撥打電話,告知父母情況,并表示自己能夠處理。

等到地陪終于接上他,意外發現他全程一個人對接所有事情,不由得心生敬佩,誇贊他獨立。

整整一個月的遊學,他什麼事情都自己處理,很少求助别人。

楊绛的父親楊蔭杭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能夠獨自面對一切的孩子,不管在哪裡,遭遇什麼事,都能遊刃有餘,不讓人擔心。

孩子獨立得越早,越能直面未來的風風雨雨,也越能憑借滿腔底氣,扛着這個世界的不易。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3

教育孩子的十二條常識(教育孩子的10個黃金法則)24

特别認同育兒專家蘭海老師的一句話:

“孩子的成長,對于我們每個成年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挑戰的不僅是我們的耐心,還有我們的眼界。”

貧瘠的樹根,結不出豐碩的果實。

隻有父母不斷學習,及時轉換、調整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做孩子一生的榜樣,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