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用戶對不是全貼合屏幕的平闆産品産生厭惡之情呢?
國産平闆電腦為何遲遲不願意使用全貼合屏幕?
站在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手機、平闆電腦這類帶有屏幕觸控功能的産品是一個“整體”,因為直觀感受是在“屏幕上”進行觸控操作,“屏幕”對操作進行呈現和反饋,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觸控的是“屏幕”,觸控感應和顯示畫面的屏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相對獨立。
圖注:顯示效果上,全貼合屏幕并沒有絕對的優勢
由于在物理上,顯示屏和觸控屏是獨立的,那麼如何将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了手機和平闆廠商必須考量的問題。
在以往,兩者的結合技術并不成熟,隻能夠簡單地“拼裝”在一起,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非全貼合,其重要的缺點就是顯示屏和觸控屏之間有空氣層和多個光線反射面,空氣層導緻顯示屏顯示的畫面效果打折、甚至進灰阻擋了畫面;而在外部光線強烈情況下,反光更是嚴重阻礙的屏幕顯示内容的可閱讀性。
圖注:息屏狀态下,優秀的非全貼合屏幕和全貼合屏幕差别并不大
全貼合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目前可以分為兩大流派,其中一種是“貼合”,而另一種則是“整合”。其中“整合”是比較好理解的,就是将觸控屏必要的觸控功能完全整合到顯示屏之上,可以說是全貼合最為理想的方式,但是缺點就是成本高昂,而且顯示屏和觸控功能任一出現問題,無法分開替換,後期維修成本同樣高昂。因此在破損率和成品率更高的手機屏幕(相對尺寸較小)上更為普及。
相比之下,前面一種“貼合”技術的觸控屏,主要是采用特殊的導光材質代替了原本的空氣層和無用的基層玻璃結構,減少了反光的問題,從而優化畫質。盡管在理論上此時的顯示屏和觸控屏依舊是獨立的、可分離更換的,但是由于導光材質的加入和觸控屏基層玻璃的減少,分離和貼合過程中的良品率控制直接影響的産品制造成本以及後期維護成本,而這些也将直接影響到産品賣給消費者的最終售價。
圖注:即便是蘋果iPad初期也采用非全貼合技術,降低因為觸控屏破裂導緻的維修成本
由于顯示屏和觸控屏大多數由不同廠商供應,因此大批量采購才能夠獲得成本優勢,然而國産平闆采用全貼合屏幕而帶來的最終售價上升能否被消費者所接受是個未知數,因此不可能采用大批量采購降低成本基本不可能。而國内品牌最有效的方式則是購買“尾單貨”,這就是某某品牌推出一款産品,其屏幕會和另一款國際品牌的老款産品完全相同,甚至連觸控屏所支持的觸控筆都是通用的,那麼就基本上可以斷定購買了所謂的“尾單貨”。
隻有擁有匠心精神的品牌,才會不怕高昂的成本,使用最好全貼合的顯示屏和觸控屏,打造出真正好的平闆産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