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 王新俊):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幾内亞灣畔的科特迪瓦,國名來自法語Côte d'Ivoire的音譯,意為“象牙海岸”,得名于曆史上曾大象成群及為象牙貿易集散地。今天,這個美麗的西非國家與中國各領域合作充滿活力。
科特迪瓦在非洲位置。
科特迪瓦西與利比裡亞和幾内亞交界,北與馬裡和布基納法索為鄰,東與加納相連,南瀕幾内亞灣,面積32.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500萬,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經濟首都阿比讓,官方語言法語,處于零時區,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
科特迪瓦行政區劃圖。
科特迪瓦國名原來的中文譯名叫“象牙海岸”,那麼為什麼要更名為“科特迪瓦”呢?其實,該國本身的名稱并沒有改,一直都叫Côte d'Ivoire,在其官方語言法語裡,Côte是海岸的意思,而Ivoire是象牙的意思。英語則寫做“Coast of Ivory”。其國名在各種語言中向來都是意譯,因而造成“象牙海岸”一詞的開頭字母在各種語言中都不同。而由于國際機構根據各國名字的首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順序排列,“象牙海岸”在國名排列中的位置也變動不定。在征得聯合國同意後,從1986年1月1日起,這個國家的名字在各種語言中一律改為音譯“科特迪瓦”。
2019年6月21日,從中國路橋科科迪橋建設工地拍攝的阿比讓市容,兩年後,集交通與景觀為一體的科科迪橋将成為阿比讓的一道新風景。(王新俊 攝)
阿比讓有西非“小巴黎”之稱。(王新俊 攝)
科特迪瓦風光。(王新俊 攝)
科特迪瓦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街景。(王新俊 攝)
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瀕臨幾内亞灣,風景優美,有“西非小巴黎”之稱。植被茂盛,風光秀麗,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是熱帶農、林資源的天然倉庫,也是咖啡、可可的重要産區。面積500平方公裡的瀉湖和幾内亞灣沿海水域,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阿比讓始建于1903年,因歐洲殖民者建立海上碼頭和鐵路起點站而興起。1934年設為法屬科特迪瓦首府。1960年科特迪瓦獨立後定為首都,後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1983年,科特迪瓦将亞穆蘇克羅确定為政治首都,而政府機構和外交使團至今仍在經濟首都阿比讓。
中國援建的“議員之家”是科特迪瓦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一道亮麗的風景和中科友誼的象征。
位于科特迪瓦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的世界上最高教堂“和平聖母大教堂”。(王新俊 攝)
亞穆蘇克羅是科特迪瓦的政治首都,也是開國總統博瓦尼的故鄉,位于阿比讓以北240公裡,地理位置優越,人口25萬,以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和平聖母大教堂”和富麗堂皇的博瓦尼基金會為代表的宏偉建築,顯示了政治首都的非凡氣度。中國援建的“議員之家”是亞穆蘇克羅一道亮麗的風景和中科友誼的象征。
科特迪瓦第二大城市布瓦凱街景。(王新俊 攝)
科特迪瓦布瓦凱省一所鄉村學校的師生舉行周末聯歡。(王新俊 攝)
布瓦凱,科特迪瓦第二大城市,位于科中部,人口54萬。地處咖啡、可可種植區的中心,是這兩種主要農産品的加工和交易場所,這裡也有大型紡織廠,紡織業比較發達。該市是科重要的交通樞紐,通往科北方地區及馬裡、布基納法索等北部鄰國的公路貫穿該市,阿比讓-瓦加杜古鐵路科境内段也從此經過。布瓦凱市也是科特迪瓦及其北部内陸鄰國往來貨物的集散地,商業、運輸業發達。
由中國港灣承擔的科特迪瓦阿比讓港擴建項目多功能碼頭(左)和集裝箱碼頭(右)。(王新俊 攝)
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是科政府申請中國政府支持的一大重點項目,線路全長1682公裡。(王新俊 攝)
自中科1983年建交以來,兩國經貿合作穩步推進,雙邊貿易額穩定增長,中國目前已成為科特迪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三大貿易夥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