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孫振華
我的新書《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不是公共藝術的概論、原理,而是筆者二十年多年來,從事公共藝術的理論寫作和創作實踐的心得彙集。
本書無意于建構一個邏輯嚴密,概念完備的公共藝術學科體系,盡管本書也劃分了不同篇章,看似有一個邏輯框架和叙述脈絡,但這些内容僅限于筆者已有的研究,不意味着公共藝術所應該具有的學科體系和邏輯結構。
為什麼書名叫“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一方面,希望讀者不要産生概論、原理之類的誤解;另一方面,代表了筆者的一個主要看法,即公共藝術學科的關鍵是它的觀念和方法。換句話說,公共藝術的核心是它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而不是技能、媒介、呈現方式和表現手段。這意味着,學習公共藝術,最需要掌握的是它的觀念和方法。
很簡單嗎?——非常不簡單!
公共藝術的觀念指的是一個人用什麼樣的思想、理論來指導、從事公共藝術的實踐;它要解決的是“做什麼樣的公共藝術”的問題。
它涉及的範圍包括:文化、哲學、美學、倫理、政治、社會、曆史、科技、心理、城市、民族、宗教、經濟等各個學科,從“新文科建設”的角度講,幾乎一切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乃至自然科學的知識都可以與公共藝術的觀念産生聯系。
公共藝術的方法則是指,一個人掌握了公共藝術的思想、理論之後,如何通過具體的方法、路徑來踐行這些思想和理論,保證公共藝術能夠按照這些思想和理論的指引而落地,它解決的是“怎麼做公共藝術”的問題。
公共藝術的方法涉及到思想方法、機制程序、工作方法、操作方法……一言以蔽之,公共藝術怎麼做,按什麼方式做,都是方法所要考慮的。
為什麼要如此強調“公共藝術的觀念和方法”?
筆者認為,公共藝術學科不同于建築、雕塑、繪畫、園林、景觀、新媒體等學科,它主要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科,而不是一門掌握具體技藝、技能的學科。這意味着公共藝術的教育主要是觀念和方法的教育,它解決的主要是思想問題,而不是掌握某種具體的造型、設計、操作的技藝。公共藝術是多媒介的、綜合性的藝術,在理論上,隻要有了公共藝術思想的武裝,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投身到公共藝術的實踐之中。
也就是說,任何掌握了造型、設計、操作手段的人,甚至沒有學習過藝術,隻要對公共藝術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在掌握了公共藝術的觀念和方法之後,進行公共藝術實踐。因此,公共藝術更适合作為一門通識教育的課程。一切有志于藝術的人,都可以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來實現生活的藝術化,或者讓藝術生活化。
在這個意義上,觀念和方法就成了公共藝術的基本的準入門檻,這個門檻看似不高,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好,做出高質量的公共藝術,這個門坎又絕不會低。
公共藝術的觀念和方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二者的關聯在于: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采用什麼樣的方法;方法是觀念的具體運用,有什麼樣的方法,也會體現出它所依據的觀念。因此,觀念必須付諸于實踐,實踐又會反過來檢驗、修正觀念,觀念和方法在根本上應該是統一的。
二者的區别在于:觀念側重于認識,方法側重于實踐;觀念是思想的、理論的;方法是工具的,運用的。不過,觀念和方法都是分層次的,以方法為例,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就不一樣,它們的層次是不同的。
縱觀全書,盡管在結構上分成了不同部分,總體上看,無非是在說公共藝術是什麼?公共藝術有什麼特點?公共藝術有哪些方式?公共藝術究竟應該怎麼做?這樣一些問題。
本書的四章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
第一章,“公共藝術的由來和定義”主要讨論的是公共藝術的概念。在本章,根據筆者現有的認識,為公共藝術給出了一個定義。
從現有公共藝術研究的著述和文章來看,明确為公共藝術下定義的并不多。筆者認為,所謂定義,是對于事物内在屬性的認識。定義的過程也是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不斷糾錯,不斷确認的過程。随着對于公共藝術認識的深化,任何定義都有被證僞的可能,而這恰好是“定義”本身的意義。隻有不斷地提出假說,又不斷地修正甚至推翻假說,公共藝術學科才能進步。所以,不能因為怕出錯,就去回避公共藝術的定義。
除了定義,還需要确立定義的專屬性。一方面采用縱向的方式,把定義曆史化,看它是如何演進而成的;另一方面是采用橫向的方式,把定義與相近的概念進行比較。
第二章,“公共藝術的内涵和特性”主要讨論的是公共藝術有哪些基本的觀念。這個問題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很難在一個有限的篇幅内涉及全部,本書隻是就筆者平日關注較多的問題,集中介紹了某些部分。
關于公共藝術,從目前筆者所了解的情況看,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關注點:有的側重于從設計的角度出發,讨論公共藝術與空間設計的關系問題,如公共藝術的空間尺度,空間功能;有的側重于公共藝術的審美效應,強調它對城市、環境的美化、裝飾功能;有的更側重于它的藝術屬性,關注它的藝術造型、藝術語言和材料媒介。本書更強調的,是公共藝術的價值觀,即它如何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推進公共空間的民主化進程;通過公衆的廣泛動員和參與,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第三章,“公共藝術的範圍和媒介”主要是對公共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拓展邊界,不斷出現新形态,不斷運用新介質等現象的觀察和回應。
當我們試圖用觀念、媒介、空間等概念來描述公共藝術的時候,公共藝術不斷發展的現實從未停止為我們展現它新的面貌,它們總是不斷在挑戰和修正我們原有的認識。
這種現實和理論之間的張力,正是第三章所關注的問題。由于公共藝術方興未艾,屬于當代中國最具有活力的藝術領域之一,我們在這裡同樣不能對它的新變化進行全面描述,限于筆者的眼界所及,隻關注到了其中的一些方面。
第四章,“公共藝術的實踐和案例”,這一章主要是關于公共藝術具體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本章涉及的這些案例都是筆者親自策劃、主持或參與策劃、主持的公共藝術的實踐活動。研究這些案例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用案例來解析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
就筆者觀察,公共藝術研究的難點之一,就在于理論和實踐之間總是存在巨大的鴻溝,它們常常無法互證、自洽。人們往往可以很圓滿地說出一套公共藝術的理論,實際上,他們的所說和所做之間存在較大距離;同時,他們很難為自己的理論舉出較多可以自圓其說,相互證明的案例。
這種情況使公共藝術似乎成了一個無底的框子,任何東西似乎都可以裝在這框子裡面,然後,又無法确認這個框子究竟能留住什麼?
它給公共藝術學科帶來的負面作用是:不去管公共藝術到底是什麼?也不去考慮公共藝術有沒有自己基本的學科共識,而是實用主義的為我所用,先把公共藝術當個标簽,貼上去再說。
本書不主張将公共藝術泛化,也不主張将公共藝術标簽化,而是主張采用相對嚴格的公共藝術的學科立場,即,隻有那些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基本觀念,同時又具有方法論的自覺意識的實踐,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
以上就是《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名稱的由來、關于本書的基本想法以及各個篇章内容介紹。
· 新 書 推 介 ·
《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
孫振華 著
定價:98.00
書号:ISBN 978-7-5479-2819-6
版次:2022年3月第一版
開本:16開
頁數:208
· 内 容 簡 介 ·
《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是國内首次以綜合性視野深入研究公共藝術的專著。本書從公共藝術的概念、特征、範疇、媒介和實踐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藝術不斷發展變化的曆史過程中,明晰公共藝術的學科立場,闡釋公共藝術的時代維度,強調公共藝術在觀念與方法上的自覺意識。本書明确提出了“做什麼樣的公共藝術”“怎麼做公共藝術”等重要問題,結合理論與實踐,彰顯了公共藝術與生活、公共藝術與大衆的緊密聯系,為國内公共藝術的發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 作 者 介 紹 ·
孫振華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雕塑》主編、《公共藝術》編委。
1989年初獲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學位,留校任副教授;1993年調入深圳,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長、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主任、深圳市美協副主席、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研究領域為:雕塑理論及曆史研究、公共藝術理論和實踐、當代藝術批評。著有《生命神祇時空——雕塑文化論》《中國古代雕塑史》《中國當代雕塑史》《公共藝術時代》等二十部著作。
主持、策劃一系列公共藝術的規劃、展覽、研讨活動,包括策劃、負責《深圳人的一天》大型公共藝術項目(1999年),策劃、主持國内第一個公共藝術論壇“公共藝術在中國”(2004年),擔任“四川攀枝花市公共藝術總體規劃”項目負責人等。
· 圖 書 實 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