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論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宇宙觀之一,其發源早,流傳長久,影響廣泛而深入。道家中莊子先從本原的角度提出“氣”的概念,早期道教吸取莊子的思想與漢代流行的古典元氣說,形成期獨特的元氣生成論。
道教元氣論認為,元氣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而荀子更把這種本原關系拓展到萬物化生的高度,“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荀子·王制》)
道教元氣論對宇宙萬物的産生和本質給出了一元論的說明,在中國曆史上為人們提供了認識和理解世界的一種重要的哲學模式。
先秦時期已出現了氣生萬物的思想,這是元氣論的先導。
“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管子·樞言》)
“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 (《管子·内業》)
荀子雖沒有明确說出“元氣”的概念,但是卻已經把氣看作是化生萬物的本原,而且還表現出了一元論的思想傾向。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
荀子這裡的陰陽就是陰陽之氣,而且把氣看作是最基本的東西,是可以統一萬物的物質性東西。而後世道教學者陶弘景作《真诰》,在元氣與天地之間加了一個中介“太極”,從而完善并确立了道教的基本觀念。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衆号【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