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報刊、網絡以及影視劇中發現了一種不好的現象:把“哪”和“哪裡/哪兒”等同起來,把“這”和“這裡/這兒”等同起來,把“那”和“那裡/那兒”等同起來。試舉例如下。
魯健骥
“哪”的誤用例:
*張慶善解密:續寫《紅樓夢》的高鹗哪去了?
*怎麼判定哪的水好呢?
*原研藥與仿制藥區别在哪
*“首善第一樓”在哪
*為什麼?因為不知道要去哪,到處是敵人。
*公園降噪,老票友去哪開嗓兒?
“這”的誤用例:
*沒有比來這買海鮮更值得的了
*在我這它們是這樣一共交織的關系。
*侯勇則笑言,“這個戲好就好在這,隔幾集就是一個反轉……”
*吃素反而一身病,原來問題在這
“那”的誤用例:
*你知道他在那
我相信,要是請這些誤用例的作者讀或說這些例子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把“哪”、“這”、“那”讀作“哪裡”、“這裡”、“那裡”或“哪兒”、“這兒”、“那兒”。但他們誤以為寫出來的時候可以簡而化之,用“哪”、“這”、“那”代替“哪裡”、“這裡”、“那裡”或“哪兒”、“這兒”、“那兒”。也就是說,他們以為“哪”可以用來詢問處所,“這”、“那”可以表示處所。這是誤解。
實際上,“哪裡(哪兒)”能用來詢問處所,“哪”卻不能;“這裡(這兒)”和“那裡(那兒)”可以表示處所,“這”和“那”卻不能。上面誤用例裡的“哪”、“這”、“那”都應按讀或寫時的形式改為“哪裡/哪兒”、“這裡/這兒”、“那裡/那兒”。要說明的是:“哪裡”、“這裡”、“那裡”與“哪兒”、“這兒”、“那兒”有語體上的區别,前者多用于書面語,後者多用于口語。
有的人會說,怎麼有的時候,“哪”可以代替“哪裡(哪兒)”呢?比如:
哪(哪裡、哪兒)有這樣的道理?
确實有這樣的例子,不過在這裡,“哪(哪裡、哪兒)”已經不是詢問處所,而是表示反問了,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哪”、“這”、“那”的讀音。一般來說,“哪”讀作“nǎ”,“這”讀作“zhè”,“那”讀作“nà”。可是,如果它們後邊跟的是“一 量詞”的時候,在口語裡“nǎ(哪)”就跟“yī(一)”合起來讀作“něi”,如:哪個(něi ge);“zhè(這)”就跟“yī(一)”合起來讀作“zhèi”,如:這個(zhèi ge);“nà(那)”就跟“yī(一)”合起來讀作“nèi”,如:那個(nèi ge)。
之所以提這一點,是由于這種合音的規律隻反映在口頭上,而不反映在書面上,所以常在不該讀合音的時候誤讀成了合音。我就常聽電台的主持人讀錯,比如說“今天的新聞就播送到這裡”,有的主持人就把“這裡”讀成“zhèi lǐ”,但“這”和“裡”之間沒有“一”,故而隻能讀“zhè lǐ”;同理,“哪裡”應讀作“nǎ lǐ”,“那裡”應讀作“nà lǐ”。
這兩個問題,一個是書面上的,讀起來别扭;一個是口頭讀音的,聽起來不舒服。看起來似乎都不是什麼大事,實際上牽涉到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各種媒體,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頭的,給讀者、聽衆、觀衆的都應該是合乎規範的形式,從而給人們做出示範。
(原标題:“哪”“這”“那”應該怎麼用)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