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什麼叫太歲,在解釋太歲之前,還需要介紹另一個東西——歲星。
中國古代所稱的歲星,就是太陽系肉眼可見的行星木星。由于它公轉周期為11.86個地球年,接近12年,古人就把黃道分為12等分,以歲星所在位置紀年。但歲星的運行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與古人把黃道分為十二支的順序剛好相反。
為避免這一不便,他們就又假設了一個與歲星相對應的星,沿歲星運行的相反方向運行,如此一來就可以按自東向西的順序,以這顆假設的星所處方位來紀年了。這個假設出來的星就是太歲,用它紀年的方法稱太歲紀年法。這種紀年法與我們熟悉的十二地支最大區别就是木星運行的周期并非真正的12年,盡管古人設置了每144年超辰一次的補救算法,仍然有失準确,因而在東漢後不再常用。
在設定太歲的時期,觀星對于人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觀察星星,比這更重要的是星象含有的占蔔意味。而歲星地位特殊,乃“人主之象”,主管仁義道德和五谷豐登,在天上也有“天神之貴者,莫過于青龍”的崇高背景,因而太歲可以說是北極天帝和人間皇帝的雙重象征。對它的忌避出現很早,《荀子·儒效篇》說“武王之伐纣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若采信此說,那這就是個殷末周初即有的悠久傳統了。
發展到漢代,不光是動兵需要忌避太歲,民間出行、遷徙、修造房屋也要防止觸犯太歲,這類忌避到唐代尤甚。然而,要求未受教育,也沒有私人占星實踐的普通百姓理解并運用這些規矩是不現實的,他們接受的是個更為形象的神話,這個神話把太歲的一部分挪到了地底。
唐代張讀《宣室志》記載稱:“吾聞太歲所在,不可興土事。脫有犯者,當有修肉出其下,固不詳也。”這一信條在唐朝已非常盛行,《幽怪錄》、《酉陽雜俎》都有相應的案例記載,如萊州即墨縣王豐兄弟不信忌避,挖出太歲肉塊,結果數日全家暴斃。這就是“太歲頭上不得動土”的由來。
也是從這時開始,太歲的民間形象越來越脫離其本來身份,變得更像是一位躲在土裡的兇神,而且愈發帶有妖怪式的個性。《太平廣記鈔》引《廣異記》、《酉陽雜俎》講了個故事,說有個性情剛鸷的人,不怕鬼,每年都挖“太歲地”,終于挖到一塊肉,抽了它數百鞭子,送通衢,晚上叫人偷偷觀察,三更後,有車騎衆來問這塊“太歲”:“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報之?”太歲回答:“彼正榮盛,如之奈何?”這裡的太歲便全無神仙色彩,完全是個鬼怪了。
宋代以後,太歲的出現往往與天空中太歲的方位沒什麼關系,見到它也不是必然有災了。南宋郭彖撰的《睽車志》裡,有人挖到太歲肉塊是因為“每有興築,不擇時日”,清代袁枚《子不語》裡,太歲幹脆被人在廁所裡撞見,“鞭太歲者脫禍”,取來大棍與家丁一通打,于是這位打太歲的人當年中了進士。
當然,敬畏太歲的人應該仍居多數,太歲的形象也不是都這麼不堪。明代編定《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會》,描述的“太歲殷元帥”完全就是一個哪吒故事改版,其正名也直接叫“金哪咤”,因為其出版晚于《封神演義》,極有可能是看了哪吒從肉球蹦出的描寫聯想而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又出現了挖到太歲的相關報道。由于最早在陝西周至縣渭河灘發現的樣品被分析認定為“特大型罕見黏菌複合體”,很多文章便引用此說,把曆代地下挖出的“太歲”均作此解釋,并且與《山海經》、《本草綱目》裡記載的“肉芝”、“視肉”、“聚肉”聯系起來,認為由此可以解開“太歲之謎”。
這種想法并不靠譜,僅僅是當代挖到的這些“太歲”,就除了“大型黏菌複合體”,還有高等真菌、難以冠名等多種鑒定結果,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英蘭把号稱是太歲的東西進行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卻看不到任何細胞結構,也未見真菌的菌絲或者孢子這類結構。
“太歲之謎”大概根本就是個僞問題。首先,關于“太歲頭上動土”的原始記載多是些筆記志怪小說,那些故事有多少真實成分都未可知。然後,普通人對黏菌至今也是毫無了解,某些媒體介紹它,說它是蘑菇的近親,這比說它是人的近親還要生搬硬套,沒多少生物分類知識的古代文人或古代中醫就更加不可能對它做準确的觀察描述,即使他們記載的是真事,也給今天的生物學家提供不了多少有效信息。
實際上,強行尋找太歲的行為已經鬧出過一則國際笑話,這個笑話若被保存下來,千百年後的人們看了,說不定會當做笑林經典。
【相關文章導讀】
《非常曆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别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鑒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