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大,足以品天下
正文:在說家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各自家中的家規、家訓、家風吧!
首先,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文化的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各自家中都有一系列的家規、家訓。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例如,孟母三遷、嶽母赤字等一系列讓人家喻戶曉的經典典故。而這些不單單隻是一句話就能說完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說:這些典故源于一個家庭的教育。一個家庭教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的成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家庭教育,許多名人教子詩文至今廣為流傳。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首節選自于孟浩然的《送莫甥兼諸昆弟從韓司馬入西軍》 ,這是一個講述教子立志,愛國濟民的故事。 "飾裝辭故裡,謀策赴邊庭。壯志吞鴻鹄,遙心伴。所從文且武,不戰自應甯。"而這首詩大意就是說,孟浩然的外甥即将投筆從戎,看着外甥等人馬上就要出發,詩人寫下這首詩以寄托自己的期望,教導他們胸懷大志,在戰場上團結戰友、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為國效力,并祝福他們早傳捷報,得勝歸來。這個故事同時也給我們反映出了在教育人的同時也要鼓勵一個人,這樣會使他們在做某一件事上會顯得特别的有動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一人在戰鬥,而是在和那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人在一起并肩作戰。
剛才給大家講述的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一個詩文故事。那麼,現在我又來給大家列舉一個反面教育孩子會出現的一些故事吧!
在晉代時期,有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他家裡祖祖輩輩都是種莊稼的,沒有一個文化人。當他五歲的時候,都還沒有見過筆墨紙硯是長啥樣。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裡人要筆墨紙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四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并且小孩寫的詩得到了讀書人的一緻認可,都說寫的不錯。于是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知道的人不免個個都稱奇。
從此,方仲永家熱鬧了起來,經常有人來家玩,有的當場出題要小仲永作詩。小仲永不論什麼題目,他都能立刻成詩,而且深刻雅緻,文采絢麗多姿,得到多人贊賞。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了縣裡,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神童。縣裡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賞方仲永,連他父親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對方仲永的父親另眼相看,還經常拿錢幫助他。這樣一來,方仲永便認為這是一件有利可圖的好事情,于是放棄了讓方仲永讀書的念頭,而是每天帶着方仲永輪流拜訪縣裡那些名流、富人,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誇贊和獎勵。
這樣一來,神童漸漸才思不濟,久而久之,由于一味憑借着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學習,方仲永終至才學蕭疏。到十二三歲時,作的詩也大不如從前,前來與他談詩的人感到很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的才華也差不多消耗殆盡了,跟普通人并沒有什麼不同,人們都遺憾的搖着頭,可惜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終于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所以,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訓: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識,到最後隻會落後于别人。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我們無法預測一個人的心在想些什麼?當一個孩子需要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給他。那時,孩子們的父母就會想自己是多麼的無用,連自己孩子想要的都給不了。然而,有的時候,孩子其實要的并不多。也許,隻是想要自己能夠讓父母多陪陪自己的孩子。雖然,在古代沒有當今社會的這種父母為了家庭的起居生活而各奔東西。而把孩子丢給家裡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帶。然而,在教育方面,又會出現各種的問題。當然,這隻是我的個人見解并不雷同。
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代文人王羲之,他有一個兒子叫王獻之。而王獻之是他的第七個孩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于草書隸書,也擅長畫畫。他七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而他的老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王獻之正在聚精會神的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能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衆人對先知書法和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他的母親範氏:"我隻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獻之急了,沖着母親說:"那你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站得穩。"這時,限制一回頭,原來父親就站在自己的身後。王獻之心裡不服,但又不能說,于是又咬牙堅持練習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愛給獻之。
但小獻之心中仍有不服,又将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習了5年,并且是完全是按照父親的字樣寫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到底是哪裡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曦之。"
獻之聽完後洩氣了,有氣無力的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是個頭啊!"母親見他的嬌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向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習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锲而不舍地練了下去。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用盡了18缸水後,他的書法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最後,王獻之的字得到了世人的認可,而他的字和其父的字并列,合稱為"二王。"
以上所述,是古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其中也有好有壞。而我們看到的是,每個人的家裡所持有的家規、家風,都是不一樣的。然而,其家規的來源卻是對我們影響深遠的父母,在他們制定的管理下,隻要是被他們認可的,都會成為家規的一條。簡單地說,其實家規不一定是每一個家庭都所有的,然而,還得看他們對孩子的重視程度。
如果家風都不好的話,說不定就會成為下一個傷仲永。所以作為我們第一任老師的父母,他們對我們的影響會是持久的。父母在家的位置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會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這個作用對孩子以後的發展,起到一個舉足輕重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古代的應試教育之後,我們先不論他們的成功與否,而我們會從他們的教育方式中汲取經驗。首先,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不論時代發生多大的的變化,也不論社會格局怎樣的變化無常。但是我們始終都明确的知道,縱使時代再怎麼的變化無常,它的根也始終不會随着大勢而去的。而變得也是人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部分。
然而,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的建設,着重樹立好各自家的家風,家規、家訓。在中國數千年的社會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又有約束力的家風、家規、家訓,伴随着中華文明一路傳承,綿延不絕。它既是支撐一個家庭乃至家族時代前行的精神内核,更影響着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在當今社會中,中華文化在傳承和規範的過程中正以各種各樣的形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然而我們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承載。
家規是一種規定和約束;而家風則是上一代對下一代的言傳身教。長輩以身作則,子女也在潛移默化的效仿,其實,家規和家風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傳承祖輩們優秀的文明和道德,然後,使之一直傳承下去。
在當今社會與古代社會有幾點的不同之處。第一就是家庭規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子女較多,一家人同住一個屋檐下,也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沖突、糾紛等事。然而,這也會給家族的管理者加大管理的難度。而現代社會則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進入大城市求生存謀發展,逐漸形成各自的家庭,而家庭規模也比較的小。第二是家庭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和家庭相比,現代人受社會的影響太大,加上各種網絡媒體飛速發展。然而,就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之下,家規和家風也逐漸的被演變成了一種弱勢。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媒體傳播的社會裡,和父母接觸時間也在相對減少。
但是家風不能放棄。因為家庭在人們生活中依然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家規裡強調的勤儉節家、和睦相處以及尊老愛幼等的傳統内容也還有繼續發揚下去的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長輩在接人待物和處理家事的各個方面都是謹言慎行的,為了避免給後輩做出不良的示範。這樣,家裡才會逐漸形成較好的風氣,使晚輩也能夠更加直面的接受正面的影響,使之樹立起正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後可以用這個來作為标尺對社會價值做出正确的判斷,然後,可以通過網絡把這種好的文化傳播出去。這對家庭和社會來說都算得上是一種良性循環。
然而,我作為當今社會的一員,我以我的真實經曆來談一談我對家規和家風的看法。家規是家庭内部成員的一種體現,而家風又是家規的一種延伸,是對外的一種展現,也是對外的一個客觀評價。就是說父母用自身的嚴于律己和言傳身教來影響着我們,讓我們學會身體力行。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幻想和現實的時代。因為,在我的眼裡,我自認為大多數的人都和我一樣。生活在現實的時代,卻老是幻想着一些比切實際的事。至于,我為什麼會經常想要去幻想,那歸根結底我還是得從家說起。我生活在一個充滿綠色的小山村裡,我自幼成績平平,但是我每天的業餘生活都過得非常的充實,但那些時光也隻能停留在小時候。到現在我終于理解那句歌詞了,越長大越孤單。自從我上了高中之後,就過上了寄宿生活,然而,幻想也就開始出現了。
小時候,因為太過于愛玩耍,不怎麼愛聽家人的話。緻使我和我的家人出現了無法修複的隔閡,而這個隔閡,在我上高中的時候,也在至始至終的影響着我。我認為我家的教育方式,非常的有問題,因為,我的家人在我很小的時候,很少對我說一些鼓勵的話。然而,取代鼓勵的話則是那些無法入耳的謾罵。所以,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我以前想過很多,但是我想的都是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事,隻不過,離現實有點不着邊際。因為,小時候,每當我陷入被父親打罵的時候,我那充滿愛意的母親,總是會第一個站出來替我撐腰。所以,我不能讓她失望,作為我動力的唯一支點,我能做的就是把我能做好的,我會拼盡全力讓它做到最好。
而我現在所面臨了一個很尴尬的局面,就是我和我父親關系還處于冷凍狀态。當一道鴻溝在我的心裡已經成形的時候,縱使有再多的方法,也無法解決那歇斯底裡的痛。如果非要解決的話,也隻不過是簡單的破冰形式而已,一個治本不治根的表面存在過程。那種感覺,也隻能經曆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記得有一次,我上初三的時候。有一位來自于重慶的講師到我們學校做演講,而演講的主題是"感恩"。然後,那次演講的要求是每個學生都要邀請自己的監護人來參加此次的講座,而且要求我們至少都要帶一位來參加,然後我們的老師叫我們一定要通知到各自的家長。後來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的一五一十的向我的家人說了此事。可是,我從他們的面容上,沒有看到我想要的表情。因為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從容跟淡定。那時的我,根本就無法揣摩他們内心深處到底在想些什麼,去不去倒是給我一句痛快話呀,我不想抱有太大期待。因為說不定下一秒會發生太多的不确定,而隻會讓等待的人變得痛苦。
後來,更是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答應了,當然為了确定他們會去,我還特意的确認了好幾遍。本以為這一件事可以告一段落的,但是,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我想大家都已經猜到了吧!對的,他們沒來。而那天講座開始前,我還一直幻想着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出場方式出現在我的面前,可最後這一切都是泡影。講座已經開始了,而此時我的目光依舊停留在那不遠處的校門口。因為我怕他們到時來了找不到我或者是錯過我該怎麼辦?!所以我未曾挪移半分我那癡狂的目光。可是,看着那空無一人出現的校門,我已經熱淚盈眶了。直到我們院裡的另一位來聽講座的同學母親出現的時候,她替我的父母轉告我說:"叫我不要再等他們了,因為家裡有事要忙來不了。"就這樣看似挺簡單的一句話,卻打破了我對他們所有的美好幻想。一個家裡的引導人在孩子們面前承諾一些自己無法實現的事。所以我無法原諒他們,當時這樣想着,可能是因為自尊心作祟。不過當時這件事他們确實做錯了,因為這件事我還在意了好久。畢竟,全校學生的家長都到了,除了我。後來,因為長大的原因,有很多的事,我選擇了原諒。因為,這些都是屬于那個時期,一些孩子氣的我們不成熟的表現罷了。
其實,本來我是想借那次的"感恩"講座以此來表達一下,他們多年以來對我的不懈照顧和養育之恩的。但是,這一切事情的進展并不是我們所能預料得到的。因為,它(承諾)充滿了太多不确定的參數和變量。然而,從那之後,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有的時候,經曆它本身就是一種情調,至少比承諾可靠。
雖說上學到現在,我的父母就參加過一次我的家長會,而且還是一次兩用(苦笑),因為還有我弟的份,但我為他們當時的到場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如今的我,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我也不會太過于追究以前的事。畢竟,他們當時真的是有事要忙。根本無法抽出時間去到演講現場。所以,與此去計較一件讓人不開心的過往,倒不如,選擇順其自然的忘掉。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現代人的想法是非常善變的。雖然,有的時候會受一些家教的影響,但是,影響的多少還得因人而異。畢竟,在傳承家規、家風、家訓上,我們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來繼承。好的繼承,不好的就揚棄。不要選擇一味的"墨守成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