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7 12:40:48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北宋大文豪蘇轼的詩詞,流淌近千年,浸潤着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而讓他揚名立萬的赤壁一詞二賦都誕生在同一個地方——黃州。8月16日,“沿着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裡長江行”武漢都市圈探訪團來到黃州東坡赤壁,領略東坡文化,探尋其走出逆境開創文學巅峰的生命内涵。

取名“東坡”

在黃州興興頭頭活着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1

俯瞰東坡赤壁風景區。 熊松 攝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在東坡赤壁碑閣中,探訪團成員們看到被稱為中國三大行書之一的蘇轼手書《寒食帖》,不少人輕輕吟念。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44歲的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寒食帖》記述了他當時的窘困之狀。

東坡赤壁講解員鄧榕介紹,按照宋朝規定,貶官沒有薪資俸祿,被貶到黃州的蘇轼怎麼養活全家20多口人呢?他想了一個法子,将每月4500錢的津貼均分成30份懸于房梁,每日僅僅用鐵叉鈎下一份做家用。

為了緩解生活困境,來黃州第二年,經友人向太守求情,他得到城中一片廢棄的軍事營地,面積有50畝,在黃州東面的坡地上。他非常高興,稱其為“東坡”,并自号“東坡居士”,在此悉心墾荒、播種。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2

黃岡市東坡赤壁管理處副主任李林接受記者采訪。 熊松 攝

東坡赤壁管理處副主任李林認為,“蘇轼”和“蘇東坡”兩個名字并不能完全等同,“蘇東坡”包含了更豐富的生命内涵,意味着再大的苦難也壓不倒的堅韌,意味着涅槃重生的生命活力,意味着飽受波折下的浪漫情懷。

蘇東坡頂着戴罪之身,在黃州繼續興興頭頭活着。他為乳母送葬,迎娶朝雲,生子,躬耕東坡,創制東坡肉,還向黃州及鄂州太守上書,要求廢除當地溺嬰舊習。

“黃州人跟蘇東坡感情深厚,覺得他就是黃州人當中的一員。”鄧榕指着東坡赤壁牆外的一條路說:“這條路叫坡仙路,黃州城内像這樣與蘇東坡有關的路名還有不少。”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3

探訪團成員們走進東坡赤壁風景區。 熊松 攝

跨越苦難

一年寫下赤壁一詞二賦

探訪團員們拾級而上,前往探訪赤壁古建築群。

在觀景平台,探訪團成員們看到刻有“赤壁”二字的摩崖石刻,其上古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緻,其下是一灣碧水,水域不寬,水面平靜。李林說:“這片水域正是長江的故道,千百年來這裡發生太多傳奇故事。”

1082年7月16日,蘇東坡與朋友月夜遊赤壁,寫下這樣的字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自己捉襟見肘,還能做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适。這就是蘇東坡的過人之處。”探訪團成員、漢派服飾經營者周利華感歎道。

當年10月,蘇東坡再次與朋友月夜遊赤壁,寫下後赤壁賦。

同樣在這一年,蘇東坡在月夜遊覽赤壁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

探訪團特邀專家、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旅遊學院教授鄧愛民說,來黃州之前,蘇東坡還是婉約派詞人,但到黃州之後,一躍而為豪放派宋詞的領軍人物,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代表作。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4

鄧愛民和探訪團成員們分享感受。 熊松 攝

為什麼這些偉大的作品都在同一年誕生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學生鐘穎感到不解。

李林說,這一年是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好作品噴薄而出。除了赤壁二賦一詞,還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衆多優秀作品,這說明蘇東坡初來黃州還是消極的、郁悶的,但是他經過調整,逐漸走出心靈的陰霾。這中間,長江的水流、山間的月亮給他帶來很多靈感和慰藉。

李林說,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他最終愛上黃州,也是因為他認為長江的水來自自己的家鄉眉山,峨眉雪水融化流到這裡來。“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

“月夜泛舟遊赤壁,實際上遊的是長江。”李林說,他做過統計,蘇東坡在黃州描寫長江非常多,光詩詞歌賦就有59篇。他經常通過夏澳碼頭渡江到鄂州,跟朋友一起喝酒,再從鄂州乘船返回。他在黃州的生活跟長江密不可分。

“蘇轼一生創作2700件作品,在黃州達到文學創作的巅峰,他在黃州呆了四年零四個月,據《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記錄共創作作品738篇,占了平生創作近三成。尤其是他的赤壁二賦一詞,堪稱千古絕唱,都是在黃州赤壁寫成的。”李林說,在黃州谪居的這段時間,是蘇東坡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也是他蟄伏、沉澱、自醒,在苦難中超拔,實現人生和文學大突破的巅峰時期。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5

探訪團成員們欣賞碑閣内蘇轼本人全套書法石刻。 熊松 攝

追求真我

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東坡何以做到身處逆境而處之泰然并創造出人生新高度呢?許多探訪團成員對此頗為好奇。

探訪團特邀專家鄧愛民分析,在來黃州之前,蘇轼曾做過8個地方的太守(職位相當于現在的省長),到黃州後成了“股級”的團練副使,這是一個虛職,俸祿也有限。他扛起鋤頭,自己開荒,以勞動消解經濟上的困難。他也因此變得更加親民,思想上發生了巨大變化,自此文壇多了一個蘇東坡。

他自我尋求心靈突圍。與僧人結交,探尋禅宗本質,追求真我,這也是為何蘇轼後期的詩詞裡融合了儒釋老莊哲學。

他走進自然,走進山水。比如他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與友人早春遊山,一起吃山間野味,最後直接點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盡管生活貧苦,卻從簡單中獲得清淡的愉悅。

從黃州離開後,蘇東坡又兩度遭貶,卻安之若素。臨終前兩個月,他寫過一首詩,其中寫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正是他遭貶谪的三個地方。

蘇東坡66歲時,病死于貶谪歸京的路途中,但是他并未遠離人世。他的《前赤壁賦》和《赤壁懷古》已列入我國中小學生的教科書。

李林介紹,現在有關赤壁賦最早的一個文字刻本是南宋時期的。全世界各大博物館藏有大量以赤壁泛舟為題材的傳世文物,品種涵蓋瓷器、玉器、漆器、竹木骨角雕刻、織繡、紫砂器、景泰藍等。民間流傳最多的是明末清初在瓷碗上面畫着赤壁圖、寫着赤壁賦。

“一隻小船,一點山影,一條大江,一輪明月。用非常簡潔的視覺語言就可以表現赤壁賦悠遠曠達的意境,它是長江文化開闊、豁達、通透、明澈的詩意表達。”李林分析,人們如此鐘愛“蘇東坡泛舟赤壁”,是希望像蘇東坡那樣,與朋友遨遊于長江之上,将身邊苟且過成詩意和遠方。

辛棄疾寫的最著名的破陣子(逆境中佳作噴薄)6

坡仙亭周圍綠樹成蔭。 熊松 攝

東坡赤壁最高點為栖霞樓,因落日照在長江,映照樓身上下如霞歸栖,故名栖霞樓。探訪團員們紛紛登臨,站在高處,可以看到遠處有山的輪廓,中間樹木葳蕤。“那是鄂州的西山。以前長江未改道之前,從東坡赤壁到西山山腳下全是長江,寬約5公裡左右,可見其澎湃浩瀚。”講解員說。探訪團成員站在栖霞樓目視遠方,默默感受着蘇東坡當年站在此樓臨江遠眺時的情景,感受這位坡仙豪放曠達的情懷。

(長江日報記者葉軍 王玮琦)

【編輯:商佩】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