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章言“博學”“笃志”“切問”“近思”四事,也是《論語》中較為知名的語錄。雖然著名,但對此的解讀并不完全一緻。
楊伯峻先生譯:“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志趣;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
錢穆先生譯:“博學而能笃守其志,又能就己身親切處去問,接近處去思”。
李澤厚先生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誠懇提問,認真思考。”
比較三位先生的譯文,分歧似乎在“切問而近思”。楊先生解“切”為“懇切”,狀“問”;錢先生文字,蓋以為“切”“近”義近,“切”者,切乎己,“近”者,近乎身。李先生譯文“切問”一事與楊先生同,“近思”對譯為“認真思考”,“近”字則無着。
凡問,非今天作秀而精心導演之課堂提問,皆出誠懇,以“切”狀“問”似顯多餘。且“切問”和“近思”以“而”連,一“問”一“思”并提,結構似應相同,如果“切”狀“問”,“近”也應狀“思”。然如此,義理上顯然不通。仔細比較,錢先生的讀解稍勝。
朱熹注:“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然從事于此,則心不外馳,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蘇氏曰:‘博學而志不笃,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
子夏乃孔子高足,于孔學得之者多,此章精神即其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達于“仁”的途徑是“學”,《論語》以“學而時習之”開篇,恐不無深意。所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述而》),“遊于藝”是孔學為實現“修己以安百姓”(《憲問》)而修築的一條通道。朱子所言極是。
錢穆先生注曰:“或疑志在學先,故釋此志字為記識。然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未可與立。’故博學必繼之以笃志,乃可以适道與立。”
考三家譯文,蓋皆以為“志”,乃“志向”“志趣”之“志”。
我以為此“志”乃心志、意志、神志,指精神活動;“笃”者,厚實也,專注也。“笃志”者,多用心于此,亦即全身心地投入,精神專注,專心緻志之意。前言“博學”,主其廣,此言“笃志”,倡其精,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辄止,而是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切”者,切近也,符合也。“切問”者,問所當問,切己也,非子路之問“事鬼神” “敢問死”之類大而無當、虛空玄遠的問題。“近”者,不遠也。如賢賢、孝親、事君、交友之類,皆人生所當了然之要務。“近思”,就是要思考、研究身邊的這些事兒。博學笃志,切問近思,正體現了儒學的實用理性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