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乍一聽上去,感覺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可最近幾年,卻在資本市場上被炒得相當火爆。據說,比爾.蓋茨曾經也投資過叫做“Beyond Meat”的人造肉第一股。
而“Beyond Meat”,用白話來說,其實就是把植物作為原材料,通過技術,将它加工出一種新的食物。而這種食物,會帶有肉的口感和味道,感覺像是在吃肉一樣。
其實,這并不是在造假,做假肉。它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很多人的需求。
● 1,它可以做出各種具有風味的小吃,滿足了時下年輕人以“解饞”為主的飲食觀念,并且迎合了飲食時尚。
● 2,它可以做出各種不同口味的“真肉”感覺,但卻不具備肉的脂肪含量。滿足了減肥的女性群體,以及需要控制肉類飲食的群體的飲食需求。
● 3,它含有植物的營養成分,可以滿足我們對于營養的需求。
● 4,它價格便宜,可塑性高,同時還可以被更多的群體所接受。所以,普及的速度也就會比較快。
雖然這些年“人造肉”被炒得如此之火爆,但它卻并不是一種新興産業。早在N多年前的河南,這種“人造肉”就被搬上餐桌了。
隻不過,河南的這種“人造肉”,沒“Beyond Meat”那樣品種多樣而已。
老于無法斷定到底是什麼時候就開始有這種“人造肉”的,但查閱過一些資料之後發現,将近40年了,它一直在河南很暢銷。尤其是每到過年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去加工一些。
既然如此暢銷,肯定就會有它暢銷的理由。那麼,這種所謂的“人造肉”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下面就聽老于細細說來。
河南人民餐桌上的這種“人造肉”,其實就是一種豆制品。從外觀上看,它與豆皮,腐竹,很相似,但卻又不是完全一樣。
因為,豆皮和腐竹是從豆漿中獲取的,是豆漿被煮的過程中,表層的那層油皮。而“人造肉”卻是通過另一種方式制作而成的,它們的工藝就是不同的。
“人造肉”雖然是一種豆制品,但它卻是用豆渣制作而成的。
先将大豆經過榨豆油的機器進行擠壓,榨出豆油。剩下的豆渣,再用機器加工成“人造肉”。經過加熱,擠壓,噴躁等等工藝,剩下的大豆豆渣就可以做成我們所說的“人造肉”。
據說,10斤大豆大概可以出一斤多豆油,剩下的八九斤豆渣就可以做成“人造肉”。所以,“人造肉”的價格很便宜,超市裡基本是不到3塊錢一斤。如果是自己帶大豆去加工,而不是直接購買,估計還會更便宜。
所以,從某些程度上講,這種“人造肉”也可以被稱之為是“蛋白肉”。它保留了大豆的營養成分,吃起來卻具有肉的口感,關鍵是還便宜。
做出來的“人造肉”,是需要經過晾幹的,所以存放的時間能夠久一些。所以,不管是何種吃法,我們在吃之前都需要将它泡發一下。說白了,就是放在水裡面泡開。
然後,我們就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了!
最簡單的就是炒着吃,用五花肉爆鍋炒香,加點小辣椒混合着“人造肉”翻炒,味道美極了!或者,拍個黃瓜,與“人造肉”一起涼拌着吃,清爽香嫩,也是非常好吃的。
再或者,我們還可以用它來做“辣條”。将泡發好的“人造肉”晾幹水分,然後過油炸,加入辣椒等調味品拌勻,就是非常美味的“網紅”辣條了。關鍵是,自己在家做,吃得幹淨又放心。
當然,以上這兩種都是比較基礎的家庭版做法。一些素食餐廳,還将“人造肉”做成各種肉來吃,味道絲毫不遜于真肉。
廚師們将不同的蔬菜,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和出不同的口味。比如說,用西紅柿和茄子,可以将“人造肉”調配出“魚香肉絲”的味道。
當然,這些都是專業廚師的技能範疇,對于我們來說未免有點難度。不過,我們卻可以本着“人造肉”的基礎做法,豐富我們的餐桌美食,為我們的飲食生活添點色彩。
或許,對于很多河南人來說,“人造肉”承載着一種童年記憶,一種鄉音。但随着“人造肉”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地品嘗這種美味的人群越來越多。難免會有一些不良商販為了博求更高的利潤,以次充好。
所以,我們平日在購買“人造肉”的時候,一些基本的挑選方法還是要注意的。
● 1,挑選的時候可以先用鼻子聞一聞味道,挑選那些豆香味比較明顯,或者是比較濃郁的。
● 2,不加添加劑的“人造肉”,會呈現出黃棕色,并且色澤比較明亮。
● 3,優質的“人造肉”,會看上去有一層豐腴的油脂。
好了,關于“人造肉”的介紹就到這裡了。随着科技的發展,不單純是河南,現在很多地區都有制作這種“人造肉”的工廠,超市也都有售賣的。大家如果想要品嘗一番,可以買來試一試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