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401
作品原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餘稍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yuán)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shǔn),亦遂增勝。借(jī)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籁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 (cuàn),内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栖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妪,嘗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妪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妪又曰:“汝姊在吾懷,呱(gū)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闆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妪亦泣。
餘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迹,如在昨日,令人長号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jiǒ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劉玄德與曹操争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甯,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卧病無聊,乃使人複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參考譯文
項脊軒是一間老的南廂房。屋子隻有一丈見方,可以住一個人。這間百年老屋,灰塵泥土從屋頂往下漏,下雨時雨水也往屋裡流,每每想挪動書桌卻總也找不到可供安放之處。房間又是朝北的,日光照射不到,過了中午就已經昏暗下來。我稍加修補,使上面不再滲灰漏水。在前面開了四扇窗戶,圍繞着庭院砌起矮牆,用來遮擋陽光,陽光從矮牆反射進屋子,室内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裡錯雜着種上木蘭、桂樹、竹子和其他樹木,先前的欄杆也因此增添了光彩。各種書籍擺起來放滿了書架,我住在屋裡,時而長嘯吟詠,時而安靜獨坐,室外有各種聲響而庭院的台階上卻是靜悄悄的,時常有小鳥來覓食,人來了也不飛走。十五的夜晚,皎潔的月光照亮半邊的牆壁,投射出錯雜的桂樹影子,清風吹過,樹影随之搖動,十分可愛。
然而我住在這裡,有許多讓人開心的事,也不乏可悲之事。從前,這庭院南北相同連為一體。等叔伯們各自分了家,院子裡裡外外到處都是新設的小門和院牆。東家的狗對着西面叫,客人來赴宴還要先穿過廚房,雞在廳堂裡栖息。庭院中最初紮上的籬笆,後來砌成了牆,已經變了兩次。家中有位老婆婆,她曾在這屋裡住過。老婆婆是故去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當過奶娘,我故去的母親對她很好。這間屋子的西邊同内室相連,母親曾來過一次。老婆婆常對我說:“這個地方是你的母親曾經站過的。”老婆婆還說:“那時候你姐姐在我懷裡,呱呱啼哭,你母親就用手敲着門闆說:‘孩子是感到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在門外和她互相問答。”話沒說完,我就大哭起來,老婆婆也哭起來。我成童以後就在這項脊軒中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望我,說:“我的孩子啊,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怎麼整天不聲不響地在這裡待着,像個女孩子一樣?”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道:“我們家讀書很久沒有成效了,這孩子的成就倒是可以等待到了!”一會兒,她又拿着一塊象牙手闆來到屋裡,說:“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着朝見皇帝用過的,以後你會用到它。”看到從前留下的痕迹,那些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真讓人忍不住想要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面曾經是廚房,要去廚房的人們都會從軒前經過。我關着窗戶住在軒中,時間長了,能夠憑腳步聲辨别人。項脊軒共遭到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也許是有神靈在保護它吧。
我認為:巴蜀寡婦名叫清的,守着朱砂礦,得到的好處為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為她築造了懷清台。劉備和曹操争奪天下,諸葛孔明從隆中出山建功立業。當這兩個人默默無名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時,世人哪裡能知道他們?我住在這小小的破屋中,當我得意之後,人們會認為這破屋中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大概會說我跟淺薄的井底之蛙沒什麼不同吧。
這篇志我已經寫好後的五年,我妻子嫁給了我。那時她到這軒中來,跟着我問我古時候的事,有時靠着桌案學寫字。我妻子回家省親,回來後轉述她妹妹們說的話:“聽說姐姐家有閣子,不知道什麼叫做閣子呢?”
那之後六年,我妻子過世,屋子壞了但沒有修整。又過了兩年,我一直抱病卧床,實在無聊,就找人重新修了這間小屋,形制和之前略有不同。然而那以後我常在外,并不經常住在這。
項脊軒的庭院中有棵枇杷樹,是我妻子過世那年我親手種下的,現在已經枝葉繁茂而像傘一樣挺立了。
解讀分析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别号震川,又号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宣化裡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又與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這篇《項脊軒志》以軒為線索,言之有物、文風樸實、真切感人,是一篇優秀的抒情散文。林纾評價它“将人事變遷,家道坎壈(lǎn),皆歸入此軒,作睹物懷人寫法。”文章記叙了項脊軒的環境變化以及相關的人事變遷,撫今追昔,表現了歸有光對自己家庭興衰變化的無限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文章感情飽滿,含蓄深沉,結構上構思巧妙,組織得體,語言平淡自然,不刻意求工而筆到意随,别有風韻。
———— /END/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