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從本質上來講,是不同姓氏的宗族組合而成的部落。而很多村子的命名方式就可能是因為某個家族最先搬到此處定居而命名的。比如我們村叫何家村,最開始有幾戶姓何的人家從甘洛搬來此處定居,後來何姓親戚越搬越多,不斷繁衍生息,其它姓氏的人也逐漸搬進村子,村子規模不斷擴大,于是就以他們的姓氏來命名我們村。而我們周圍的一些村子,如孫家院子、何家村、張家壩、尤家屯、李家大場等也同樣如此。
所以,總感覺農村人的親戚特别多。比如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村子裡閑逛,似乎一路上都在和親戚打招呼。
但是随着農村社會的發展,随着老一輩人去世,親戚間原本的血脈聯系越來越弱,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随着父輩的遷徙,在空間上産生了距離,彼此缺乏共同的的生活經曆和深厚的感情基礎,個人忙于學習、工作和生計,彼此之間的交往似乎越來越少,很多親戚之間便發生了“斷交”,也正是農村人常說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
從長期來看,每一個大家族越是往後發展,開枝散葉的規模都越大,而越到第三、四代之後,真正彼此有聯系的親戚會越來越少,這不僅是我們自己家族的現狀,也是大多數農村家族的現狀。一個家庭,衍生出無數個小家,每個小家又各自繼續發展,這也是家族血脈得以延續的方式。
在農村人心中,親戚的地位其實一直都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家族和親人的庇護,相比同學、朋友,對親戚也會有更多的信任。在我們家族微信群中,散布在天涯海角的不同輩分的人因為給祖墳立碑等事宜熱烈讨論,我發現了一些從未見過的親戚默契地取了同樣的名字,又會感慨血脈之間割不斷的聯系,一直隐藏在人的骨子裡。
而那些會逐漸走向“斷交”的親戚也無外乎這幾種情況:
1、産生過重大矛盾。親戚之間難免有摩擦,可能因為分割家族财産、贍養老人、分田、占地修房等事情撕破臉皮,吵過架,或者動過手,矛盾已經埋下,很難再回到最初。原本的親戚情誼很難再修複,晚輩也随之不會再交往。
2、空間阻隔。很多原本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成家立業後隔得很遠,比如我二姨後來随着遠嫁的女兒去了北京,好多年沒再回過四川,我們很多年都見不着她,彼此生活習慣和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各自有紅白喜事時通知對方,平常很少聯系,關系慢慢就疏遠了。
3、老人去世。都說家裡有老人如有一寶,老人是聚集家族的精神核心。如果老人健在,兄弟姐妹逢年過節總會想辦法湊到一起探望老人,彼此增進感情,但是随着老人去世,兄弟姐妹各忙各的很難再聚齊,交往也逐漸減少。
小小山總結:人畢竟是社會動物,在人海中折騰不息。作為農村人,也不可能和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每一個親戚長期保持親密關系。就像人生中,我們碰到的每一個人,都隻能在某一段旅程中陪我們走一段路,漫漫人生路,誰都是孤單的,都隻能靠自己。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農村人也隻能和一小部分親戚經常走動,保持相對親密的關系,這也是人之常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