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jù)掩其耳。惡(wù)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背景:這是一篇出自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中的故事。範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後來被其他貴族打敗後,逃亡齊國。範氏逃亡後,有人趁機去範氏的府裡行竊。
詞解:亡,逃亡;負,背;遽,立即;惡,作動詞,害怕、讨厭。
翻譯:範氏逃亡後,有個人趁機去偷了一口鐘,想背起來跑走。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于是,就用棒子敲想砸碎它,結果鐘“哐”地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他生怕别人聽到聲音了,會來奪走自己的鐘,就立刻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别人聽不到了,這實在是太荒謬了。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yuè)之,廪(lǐn)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hào)一一聽之,處士逃。
背景:這是一篇出自法家代表韓非子的著作《韓非子》的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喜歡音樂,尤其是喜歡聽吹竽。竽是一種管樂器,在戰國時期很流行。為了顯示國君的威嚴,每次吹竽時,就叫三百人一起合奏給他聽。這樣也就給了南郭先生可趁之機。
詞解:廪食,公家供給口糧。
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合奏。南郭先生請求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喜歡,給他的待遇和其他三百人一樣。齊宣王死了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來吹竽。南郭先生(知道後)就逃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