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和别人産生矛盾和沖突,會心生怨恨。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中國人常說應該“以德報怨”,什麼叫以德報怨呢?是别人搶了我們的财産,我們還自願幫強盜扛回家,最後微笑地道别嗎?恐怕誰都會覺得不合理,因為以德報怨的手法固然能感化某些冒犯者,但事實上,感化的程度極為有限,更多的是在縱容對方,使之得寸進尺。
以德報怨這個說法出自哪裡呢?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孔夫子,确實,這句話是孔夫子說的,但原話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什麼意思呢?有人問孔夫子,以德報怨好不好?孔子說:“憑什麼呀!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正常的情況啊!”由此可知,孔夫子的話被斷章取義了,孔夫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
不論是誰第一個提出了以德報怨,但至少在儒家的觀念中不存在以德報怨這種說法,儒家講究的是“以直報怨”。以直報怨其實有點類似于《漢谟拉比法典》上說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是你咬我一口,我也咬你一口。要是你咬我一口,我隻瞪你一眼,這叫以德報怨;你瞪我一眼,我卻咬你一口,這就叫防衛過當。
但是,以牙還牙的報複方式還不能等同于以直報怨。以直報怨,就是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們不好的就讓他接受應得的懲罰,這是孔子主張的明辨是非的思想。不能明辨是非,就不能确定何為直,以直報怨的直不僅僅是直接的意思,是必須有理。比方說,一個小偷偷了你的錢包,那你怎麼做才是以直報怨呢?想一想小偷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他應當賠償,就讓他賠償;如果情節惡劣,就讓他接受刑事處罰。這才叫以直報怨。
茅于轼曾經曆過的一件事,就是以直報怨的典型例子。
經濟學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國朋友去首都機場,并打了輛出租車,等到從機場回來時,他發現司機做了小小的手腳,沒按往返計費,而是按“單程”的标準來計價,多算了60元錢。這時候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一是向主管部門告發這個司機,那麼他不但收不到這筆車費,還将被處罰;二是自認倒黴,算了;三是指出其錯誤,按應付的價錢付費。外國朋友建議用第一種辦法,但茅于轼選擇了第三種,他說:“這是一種有原則的寬容,我不會以怨報怨,也不會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如我僅還以德,那麼他将不知悔改,實質上是在縱容他;我若還以怨,斤斤計較,則影響了雙方的效率與效益;我指出他的錯誤,然後公平地對待他,才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由此我們看出,以直報怨實際上就是情理并重的一種解決争端的手段。孔子主張以直報怨有他的道理,人生經驗也告訴我們,有的人德行不夠,無論你怎麼感化,恐怕他也難以修成正果。一個人如果已經壞到底了,那麼我們又何苦把寶貴的精力浪費在他身上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迫使每個人都要學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生存,用自己寶貴的時光進行最有價值的判斷和選擇。
有人開玩笑地說:“以直報怨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以怨報怨,最終得到的是怨氣的平方;以德報怨,除非真的達到一定境界,否則隻會存積更多的怨。其實,做人隻要以直報怨,有原則地寬容待人,問心無愧即可。寬容不是縱容,不要讓有錯誤的人得寸進尺,把錯誤當成理所當然,繼續侵占原本不屬于他的利益。表明應遵守的原則,柔中帶剛,思圓行方,可以寬容他錯誤的行為,但要盡可能糾正他的錯誤。面對傷害時,我們隻需以直報怨,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睚眦必報,有選擇地報複、有原則地寬容,于己于人都有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