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主導的地位,但是理解共生環境中人與環境關系的問題上,并不能使人滿意。尤其是孟子以後的儒家,認識一代不如一代,每況愈下,沒有多少亮點可言。
孔子奠定儒家框架大綱,對于共生環境,孔子擱置了太多問題,幾乎沒有可以參考的表述。儒家對于共生環境表述最多、最好的是孟子。孟子的思想超越了當時的時代,以及現在的時代,甚至将來很遠的時代,此處不做讨論。
孟子是中國思想界的高峰,也是世界思想界的高峰。孟子的思想契合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也能提供孟子需要的技術和平台。
對于共生環境,孟子抱有積極擁抱态度。萬物皆備于我,浩然之氣充盈天地之間,在孟子的世界,人和共生環境積極互相往來。如果用智能載體的角度來理解孟子,人類理解萬物,就和萬物建立了聯系,則萬物備于我,我充盈天地。
孟子以降,儒家在共生環境上的認識,不斷倒退,距離孟子越來越遠,殊為可惜。董仲舒天人感應,還能互相聯系。朱熹天理人欲,強行分割,不知人類也是自然一部分。王陽明心外無物,從第四層次哲學世界的眼光看世界,退回到第一層次個人的眼光看世界,就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第一層次哲學,從個人的眼光看世界,中外著述汗牛充棟,實際價值都很小。人類文明畢竟是整體文明,個人眼光隻能作為補充。否則,局限于個人眼光,視野狹窄,期望值遠遠不夠,無法推動文明的前行。
人類是共生環境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為也是一種自然。在同一個共生環境中,嚴格區分人為和自然,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區分以及探讨人與物的關系,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